学习疲劳有哪些表现?
学习疲劳指的是连续学习较长时间后,学习效率下降的情况。学生常遇到的学习疲劳现象为:本能够解的题目解不出来,便能够回忆起来的内容想不出来。
人体的疲劳分为生理的(或身体的)疲劳和心理的疲劳。
生理的疲劳包括肌肉的疲劳和神经系统的疲劳。常表现为动作失调,乏力,姿势不正确、感觉迟钝,思维混乱等。若学生的学习环境空气污染,氧气不足而二氧化碳较高,就引起大脑细胞得不到足够的氧气而导致缺乏必要的能量,造成脑的疲劳;学生学习过程中若不注意适当休息,也会引发生理疲劳。
心理疲劳是由心理的原因引起的;表现为思维迟缓,注意力不集中,反应速度下降,且还使情绪消极低落,如焦虑,厌烦,烦躁等。若学生不感兴趣与学习的内容,就会产生厌烦的懈怠,降低学习效率。
哪些原因会引发学习疲劳?
学生出现学习疲劳是生理性原因、心理性原因造成的,也可能是两者同时造成的。
造成疲劳的不同原因和恢复的快慢,可把疲劳分为暂时的疲劳和慢性的疲劳。暂时的疲劳多由一时性的原因引起,如刚刚进行完长跑或考试;经过适当的休息就可恢复精力。但若长期得不到适当休息,处于疲劳状态,就会发展为慢性疲劳;不易消除,需要较长时间的调养才行。
学生学习时若维持某一固定姿势较长时间,就会出现肌肉疲劳;加之高度紧张的注意力、积极的思维和记忆,就易产生神经疲劳;且还可能伴有心理疲劳,若长期在疲劳状态下学习,就可能酿成疾病。中小学生负担重,某些孩子疲劳过度,患了神经衰弱症,白天精神恍惚,注意力不集中,夜晚辗转反侧难以入眠,降低了学习效率;某些儿童视力减退,食欲下降,血压升高,情绪郁闷烦躁,记忆力下降,自信心不足,注意力不集中。
如何防止学习疲劳?
防止学习疲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建立合理的作息制度,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休息可消除疲劳,但应把握好休息时间的长短。时间太短,不能彻底消除疲劳;太长又有副作用,引起时间的浪费,减退注意力而影响效率。睡眠是一种良好的休息方式,学生应保证每天充足的睡眠时间。听音乐,进行某种体育活动等也可缓解疲劳,应根据环境条件、疲劳性质等来选择具体的休息方式
2、合理地安排不同学科的学习时间顺序。研究表明,学习不同学科引起人疲劳的程度不同。最易使人疲劳的是体育和数学,其次是语文,史理,理科(数学除外),再次为音乐,美术,实验等技能科学。因此,学校在排课时,应注意科学性,帮助学生防止和消除疲劳;可把中等疲劳值的学科如常识,史地等排在最前面;难学、易使人疲劳的学科(如数学)排在中间;最易学且又不易使人疲劳的学科排在最后。此外,学生平时就应及时复习,提高记忆效果,避免考试前复习过多内容引发过度疲劳。
3.端正学习目的,培养学习兴趣。学习目的明确后,学习才有动力。对于自己感兴趣或愿意做的事情,疲劳通常会来得较晚,更轻微,且活动效率更高。人若情绪低落,心情烦躁,神经系统就会处于抑制状态,从而降低学习效率,很快使人感到疲劳。
4.改善学习的环境。如照明适当,学习桌椅的高矮合适,室内空气清新,周围无噪音干扰等。(徐清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