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000-000

AIDEYANGGUANG

爱德阳光网站

心聚事业 共同发展
 
 
点击排行
您所在的位置: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总复习
来源: | 作者:孙宗敏 | 发布时间: 2016-05-20 | 889 次浏览 | 分享到:

第四章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

第一节   变态心理学概述

第一单元   变态心理学的对象

1.社会人群的心理活动,有正常和异常心理活动两个方面

2. 心理异常的人,感觉、知觉可能是正常的;与正常的心理活动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异常部分经过系统治疗可以改善或完全矫正。

3.变态心理学研究的对象:P289页的定义

 变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分支:侧重研究和说明心理异常的基本性质与特点,个体差异与环境对心理异常的影响

 精神病学作为医学分支:侧重点是异常心理的诊断治疗、转归和预后

共同研究对象:心理与行为的异常

4. 古代“变态心理学”的发端:公元前400年,古希腊医生希波克里特提出的“体液学说,该学说显现出“心理是脑的功能”这一推论的雏形。

5. 自然科学诞生后,人们对变态心理学的新见解有把心理异常现象和大脑的功能联系起来

6. 精神分析理论关于变态心理的理论解释:性的冲动是神经症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潜意识在心理过程中有重要意义

7.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心理异常的原因:

     固着:合理的度过“性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是未来心理健康的充分和必要条件。

焦虑

压抑

8.行为主义心理学介入变态心理学的早期记载是:巴甫洛夫用高级神经活动学说说明了人类的异常心理现象,他认为神经症和精神病因的描述的是:是大脑兴奋和抑制这两个基本神经过程的冲突

9.巴甫洛夫认为,区分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判断是:两者在神经活动障碍的复杂性或精细特征上

10. 行为主义心理学研究的一般技术路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通过动物实验的结果,进而演绎和推论人的心理过程。

11. 人本主义对异常心理的解释的是:“自我”无法实现的结果和趋于完善的“潜能”特征受阻。

12.人本主义认为“存在焦虑”是:存在和责任的冲突

 

第二节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

正常心理活动的功能:

 顺利适应环境

进行人际交往

认识客观世界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判别标准:

医学标准:将心理障碍当作躯体疾病一样看待

统计学标准:心理异常指个体偏离平均值的程度

内省经验标准:病人的内省经验;观察者的内省经验

社会适应标准:能依据社会道德和规范行事

3.“心理学标准”判断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原则:

 主—客观世界统一原则:“无自知力”或 “自知力不完整”指患者对自身状态的错误反应。

  在精神科的临床上把有无“现实检验能力”作为心理正常与异常的指标。

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各种心理过程具有协调一致的关系

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人格特征一旦形成,便有相对的稳定性,无明显原因的人格改变提示异常。

 

第三节   常见心理异常的症状

1.心理咨询师掌握心理异常症状,是为了:鉴别精神障碍和非精神障碍

2.精神病患者心理咨询的条件包括:

必须是以过系统临床治疗,病理性症状基本功消失以后

主要以社会功能的康复为主

必须密切配合精神科医生一起实施

 

       第一单元  认知障碍

一、感知障碍

  感觉障碍:感觉过敏、感觉减退、内感性不适

  知觉障碍:

错觉:有固定对象,不能接受现实检验 

幻觉:无固定对像。主要有幻听(临床上最为常见)、幻视、幻嗅、幻味、幻触、内脏性幻觉

幻觉按体验来源分:真性幻觉和假性幻觉(产生于主观空间)

按产生的特殊条件分:功能性幻觉、思维鸣响、心因性幻觉

感知综合障碍:有一种感知障碍叫“非真实感”,感知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如大小、长短、远近产生变形;感觉周围事物像“水中月”、“镜中花”  感觉自己的面孔或体形改变了形状。

二、思维障碍

  1.思维形式障碍包括:联想障碍和思维逻辑障碍

  思维奔逸

思维迟缓

思维贫乏

思维松弛或思维散慢

破裂性思维

思维不连贯

思维中断

思维插入

思维云集

病理性赘述

11.病理性象征性思维

12.语词新作

13.逻辑倒错思维

关于“强迫观念”与“强制思维”的临床意义,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强制性思维多见于精神分裂症,强迫观念多见于强迫症

“思维贫乏”和“思维迟缓”两个症状的鉴别要点之一,是前者:在回答问题时内容极为简单

 

 2. 思维内容障碍

   妄想:对荒唐结论坚信不移;不能通过讲道理、进行教育以及亲身经历来纠正这种结论以毫无根据的设想为前提进行推理,违背思维逻辑具有自我卷入性,以自己为参照系。

  按妄想的内容分有以下几种:

  被害妄想

关系妄想

特殊意义妄想

物理妄想

夸大妄想

自罪妄想

疑病妄想

嫉妒妄想

钟情妄想

内心被揭露妄想

具体临床表现见教材P302

按妄想的起源分:

原发性妄想:是突然发生,内容不可理解;与既往经历和当前处境无关;不是起源于其他精神异常的一种病态信念;找不到任何心理学上的解释。形式有:突发性妄想 、妄想知觉、妄想心境。

继发性妄想

  强迫观念:某种观念或概念反复出现在脑海中,想努力摆脱又摆脱不了

  超价观念:它的发生虽然常常有一定的事实基础,但是这种观念是片面的;是一种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错误观念;多见于人格障碍和心因性精神障碍患者

三、注意障碍、记忆障碍与智能障碍

 注意:注意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注意对判断是否有记忆障碍的重要意义;注意对判断是否有意识障碍有重要意义;智能活动也需要注意的参与。

 1.注意障碍:注意减弱和注意狭窄

 2.记忆障碍:记忆增强、记忆减退、遗忘、错构和虚构

 3.智能障碍:精神发育迟滞、痴呆

四 、自知力障碍

  自知力:指患者对其自身精神病态的认识和批判能力;是精神科的一个重要指标,它的临床意义主要包括:判断患者有无精神障碍;判断精神障碍的严重程度 ;判断疗效的重要指征之一

  “自知力完整”是指患者具有:通常能认识到自己的不适;能主动叙述自己的病情 ;主动要求治疗。

  第三单元  意志行为障碍

1.意志增强:意志活动的增多。躁狂状态情感高涨时,患者终日不知疲倦地忙忙碌碌,但常常 是“虎头蛇尾”,做事有如始无终;有被害妄想的患者,受被害妄想的支配,不断地调查了解,寻找“证据”到处控告。

 

2.意志缺乏:表现为患者缺乏应有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行为被动,生活极端懒散,卫生极差。严重时甚至连摄食及性的本能都丧失。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痴呆患者

 

3.意志减退:指意志活动的减少。

             1.  抑郁状态患者

             2.   意志减退可见上文所述程度较轻的意志缺乏,即意志低下患者

 

4.精神运动性兴奋:常区分为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和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两种。

1.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患者的动作和行为增加与思维、情感活动协调一致,并且和环境协调一致。患者的动作和行为是有目的的、可理解的。多见于情感性精神障碍躁狂发作;

2.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患者的动作杂乱无章,动机和目的性不明确,使人难以理解。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的青春型或紧张型,也可见于意识障碍的 谵妄状态。

 

5.精神运动性抑制:

 木僵

违拗

蜡样屈曲

缄默

被动性服从

刻板动作

模仿动作

意向倒错

作态

强迫动作

 

第二单元  情绪障碍

以程度变化为主的情绪障碍

1.情绪高涨

   2.情绪低落 临床表现包括:面带愁容、表情痛苦   有自杀企图和行为;喜欢独处

3.焦虑:

 弗洛伊德讲焦虑分为三类:客体性焦虑、神经性焦虑、道德性焦虑

 病理性焦虑的表现:无名焦虑、精神运动性不安、自主神经系统症状

 P308页关于焦虑的特点,画线部分

 

4.恐怖

二、以性质改变为主的精神障碍

  1.情绪迟钝

  2.情绪淡漠

  3.情绪倒错

 

                              第三单元  意志行为障碍

1.意志增强:意志活动的增多。躁狂状态情感高涨时,患者终日不知疲倦地忙忙碌碌,但常常 是“虎头蛇尾”,做事有如始无终;有被害妄想的患者,受被害妄想的支配,不断地调查了解,寻找“证据”到处控告。

 

2.意志缺乏:表现为患者缺乏应有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行为被动,生活极端懒散,卫生极差。严重时甚至连摄食及性的本能都丧失。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痴呆患者

 

3.意志减退:指意志活动的减少。

             1.  抑郁状态患者

             2.   意志减退可见上文所述程度较轻的意志缺乏,即意志低下患者

 

4.精神运动性兴奋:常区分为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和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两种。

1.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患者的动作和行为增加与思维、情感活动协调一致,并且和环境协调一致。患者的动作和行为是有目的的、可理解的。多见于情感性精神障碍躁狂发作;

2.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患者的动作杂乱无章,动机和目的性不明确,使人难以理解。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的青春型或紧张型,也可见于意识障碍的 谵妄状态。

 

5.精神运动性抑制:

 木僵

违拗

蜡样屈曲

缄默

被动性服从

刻板动作

模仿动作

意向倒错

作态

强迫动作

 

第四节  常见精神障碍

第一单元  精神分裂及其他妄想性障碍

1.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常见精神疾病,具有感知、思维、情感、意志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精神活动的不协调或脱离现实为特征。

特点:无意识障碍、无智能障碍、无自知力。

类型:青春型、偏执型、紧张型

 

2.妄想性障碍:又称妄想性障碍。是一种以系统妄想为突出临床表现的精神性障碍。本病病因不明,起病一般在30岁以后,女性偏多,未婚者多见。妄想常 有系统化的倾向,内容有一定的现实性,并不荒谬

 

3.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

特点:在两周内急性起病

        以精神病性障碍为主

        起病前有相应的心因

        23个月内痊愈

 

第二单元  心境障碍

1.躁狂发作:

主要特点:情绪高涨、思维 奔逸、精神运动性兴奋。

发作形式:轻型躁狂、无精神病症状躁狂、有精神病症状躁狂、复发性躁狂

 

2.抑郁发作:

主要特点:常见并有特征性既往的嗜好丧失。对家人、孩子失去了往日的亲情。对亲朋好友的团聚都丧失兴趣,闭门独居,回避社交。精力丧失:包括体力,脑力两方面轻者主观感觉精力不足、疲乏、无力重者无精打采,精疲力竭既往简单的事情现在不会作了,或者虽然知道该怎么作,但感觉无能为力和力不从心

发作形式:轻型抑郁症、无精神病症抑郁症、有精神病症状抑郁症、复发性抑郁症

 

3.双相障碍:表现为情绪高涨与情绪低落交错发作

 

4.持续性心境障碍:

1、环性心境障碍:指情感高涨与低落反复交替出现

2. 恶劣心境障碍:以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为主的轻度抑郁

 

                         第三单元 神经质

1.神经症,是一种精神障碍。

主要表现:持久的心理冲突,病人能体验这种冲突且妨碍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但没有任何可证实的器质性病理基础。

  主要特点:意识的心理冲突、精神痛苦、持久性、神经症妨碍病人的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没有任何器质性病变作为基础。

2.心理冲突常形的特点:

  它与现实处境直接联系,涉及大家公认的重要生活事件

它有明显的道德性质。

3.心理冲突变形的特点:

  它与实现没什么关系,或者是小事

不带明显的道德色彩

4.心理冲突的评定技巧,P315,为考试重点。

 

 

第四单元 应激相关障碍

应激相关障碍又称反应性精神障碍或心因性精神障碍:是指主要由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异常心理反应而导致的精神障碍。

1.急性应激障碍:急剧、严重的精神打击,刺激后数分钟或数小时发病

2.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延迟性心因性反应。在遭受强烈的或灾难性精神创伤事件之后,数月至半年内出现的精神障碍。

3. 适应障碍。是指在易感个性的基础上,遇到了应激性生活事件,出现了反应性情绪障碍,适应不良性行为障碍和社会功能受损。通常在遭遇生活事件后1个月内起病,病程一般不超过6个月。

具体表现见P316

 

第五单元 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是个体发育成长过程中,因遗传、先天及后天不良环境因素造成的个体心理与行为的持久性的固体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偏离社会文化背景,并给个体自身带来痛苦。

 

临床常见的人格障碍有 :

    (一)偏执性人格障碍    

   (二)分裂样人格障碍

   (三)反社会性人格障碍

   (四)冲动性人格障碍

   (五)表演性人格障碍    

   (六)强迫性人格障碍

   (七)焦虑性人格障碍    

   (八)依赖性人格障碍

   (九)循环性人格障碍     

   (十)边缘性人格障碍

 

 

第六单元 心理生理障碍

心理生理障碍:是与心理因素相关、以生理活动异常为表现形式的精神障碍

进食障碍包括: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及神经性呕吐。

睡眠障碍包括:失眠症、嗜睡症和某些发作性睡眠异常情况(如睡行症、夜惊、梦魇等)

性功能障碍包括:性欲减退、阳疾、早泄、性乐高潮缺乏、阴道痉挛、性交疼痛等。

 

 

第七单元 癔症

癔症又称歇斯底里,是一种没有器质性病变,人格倾向为基础,在社会因素影响产生的精神障碍。

1.分离性障碍。又称癔症性精神障碍,是癔症较常见的表现形式。

2. 转换性障碍。又称癔症性躯体障碍,表现为运动障碍与感觉障碍,但多种检查均不能发现神经系统和内脏器官有相应的器质性病变。

运动障碍

感觉障碍

3. 癔症的特殊表现形式:集体癔症或流行性癔症

 

第五节  心理健康与不健康

心理健康的定义:心理形式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人格相对稳定的状态

1.评估心理健康的三标准:体验标准、操作标准、发展标准。

2. 心理健康的十个标准。

心理活动强度  心理活动耐受力 周期节律性  意识水平   暗示性                     

康复能  心理自控力自信心 社会交往   环境适应能力

3.国际心理大会认定的标准:

   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

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能彼此谦让

有幸福感

在职业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4.心理咨询的主要对象:心理正常人:包括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

5.心理健康:涵盖一切有利于个体生存发展和稳定生活质量的心理活动

6.心理不健康:一种处于动态失衡的过程,可以分为:一般心理问题 、严重心理问题、神经症心理问题

7.借鉴许又新对神经症分类的模式,我们对“心理健康状态”进行分类的目的,主要包括:限不定期心理健康咨询范围、对心理健康问题深入研究   咨询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区分、自我心理保健的需要;咨询方案的制定和疗效评定、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进行合理的临床诊断、进行职业培训。

8.对心理不健康状态的“自然发展的预期”,包括:心理不健康导致心理抗压能力和耐受性下降  在三个月内,部分人有可能自行缓解;不良情绪和行为会泛化到其他类似对象。

9.“非专业的社会支持”是指在心理不健康状态出现后,来自:亲朋好友;心理咨询师;   援助机构; 社会福利的支持。

10.按“结构效度”的理论,促成或影响“心理不健康状态”的因素有:身体健康水平;社会变迁;人口学因素;个性心理特征。

11.来访者要被诊断为“心理问题”,必须满足:不良情绪持续一个月或间断地持续两个月仍不能自行化解;产生内心冲突,并因此而体验到不良情绪;始终能保持行为不失常态   不良情绪的激发因素仅局限于最初的事件的条件。

12.关于“心理问题”,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由现实因素激发;持续时间较短;情绪反应能在理智控制下;不严重破坏社会功能。

13.下列表述中符合“严重心理问题”的界定的是:多数情况下,会短暂地失去理性控制   是较为强烈的、对个体威胁较大的现实刺激;关键问题是与神经症进行鉴别;痛苦情绪间断或不间断地持续两个月以上,半年以下。

 

第七节  关于健康心理学

1.躯体疾病患者的一般心理特点

对客观世界和自身价值的态度发生改变;

患者的注意力从外界转移到自身的体验和感觉上;

情绪低落;

时间感觉发生变化;

精神偏离日常状态。

 

第八节  关于压力

压力:是压力源和压力反应共同构成的一种认知和行为体验过程

1.压力源的种类:

生物性压力源   :直接阻碍和破坏个体生存与种族延续的事件。

精神性压力源    :直接阻碍和破坏个体正常精神需求的内在和外在事件。

社会环境性压力源 :直接阻碍和破坏个体社会需求的事件。

分为两大类:(1)纯社会性的;(2)由自身状况造成的 。

2.压力源的测评: 

      社会再适应量表(SRRS

      日常生活中小困扰的测量

      知觉压力的测评(PSS           

3.压力的内省体验:1931年,勒温和米勒按冲突的形式,将内心冲突分为四大类:

     双趋冲突

     趋避冲突

     双避冲突

     双重趋避冲突

4.压力的种类:

一般单一性生活压力         

叠加性压力:    A.同时性叠加压力;B.继时性叠加压力。

破坏性压力:强大自然灾害后的心理反应称为:灾难症候群,其产生及特性有三个阶段: A.惊吓期;B.恢复期;C.康复。        

5. 压力的适应 :在适应压力的三个阶段中,人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状态各有特点(塞利,1956年)。  以下三个阶段统称“一般适应征侯群”            

警觉阶段  搏斗阶段  衰竭阶段

6. 对压力引发疾病的机制,曾经有两种解释:体质、压力论  器官敏感论

7. 从压力源到临床相的逻辑过程                    

对压力的响应阶段 : 生物性、社会性和精神性的事件。

中介系统的增益或消解过程:

 中介系统有三个子系统,即认知系统、社会支持系统和免疫系统。这三个系统都有性质相反的两种功能:一是增益功能,使事件的强度相对增加;二是消解功能,使事件的强度相对减低。

认知系统的具体作用

         A.认知、评估作用

         B.调节控制:行为的自我控制;认知的控制;环境的控制。

         C.人格的影响作用 外控型人格;内控型人格。

 社会支持系统:包括物质支持与精神支持

生物调节系统:包括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

临床相阶段:时型症状和滞后型症状

 

招聘公告
法律知识
试题练习
时事政治
面试技巧
综合应用
面试热点
考试大纲
经济知识
判断推理
 
联系我们
地址:商丘市爱德阳光社会服务平台
电话:0370-2599133
传真:0370-2599133
邮箱:100133818@qq.com
网址:www.coeic.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