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000-000

AIDEYANGGUANG

爱德阳光网站

心聚事业 共同发展
 
 
点击排行
您所在的位置:
心理咨询师考试复习重点
来源: | 作者:周丽 | 发布时间: 2016-05-20 | 1739 次浏览 | 分享到:

基础心理学的内容(1)

¡(一)认知

¡认知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或者说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表象、思维、想象、言语等过程。

¡(二)需要和动机

¡需要是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是对维持和发展其生命所必须的客观条件的反映;动机是推动人从事某种活动,并朝向一定目标前进的内部动力 ;

¡当人意识到自己的需要时,这种需要就变成了人的活动动机。

¡(三)情绪、情感和意志

¡情绪和情感是伴随认识和意志过程而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和内心的体验 ;

¡是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意志是人的思维决策见之于行动的心理过程

¡(四)能力、气质和性格

¡能力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

¡气质是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总和,即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稳定性和灵活性方面的人格特征;

¡性格是表现在对事物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上的人格特征。

¡心理现象分为两大类:心理过程和人格 

¡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是以过程的形式存在的,它们都要经历发生、发展和结束的不同阶段,所以属于心理过程;

¡人格也称个性,是指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一贯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倾向性和人格特征 。

动物心理的演化

无脊椎动物: 感觉

  脊椎动物: 知觉

灵长类动物: 思维萌芽

人: 思维、 意识

第二单元    人的心理的本质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

¡没有脑的心理,或者说没有脑的思维是不存在的;

¡正常发育的大脑为心理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1)

¡大脑只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心理并不是大脑本身所固有的;

¡心理现象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通过大脑活动而产生的。所以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心理的反映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能动的反映。因为通过心理活动不仅能认识事物的外部现象,还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并用这种认识来指导人的实践活动,改造客观世界。

¡心理是大脑活动的结果,却不是大脑活动的产品。因为心理是一种主观映象,这种主观映象可以是事物的形象,也可以是概念,甚至可以是体验,它是主观的,而不是物质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应该把心理和物质对立起来,不能混淆,否则便会犯唯心主义或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

¡心理是在人的大脑中产生的客观事物的映象,这种映象本身从外部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但是,心理支配人的行为活动,又通过行为活动表现出来。因此,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人的行为,客观地研究人的心理。

¡研究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应该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边缘科学。

第三单元  心理学发展简史(1)

¡一、科学心理学的建立

¡19世纪以前,心理学一直隶属于哲学的范畴;

¡19世纪中叶,由于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引进了实验的方法,才使心理学成为一门实证的科学,并最终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是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二、学派的纷争(1

¡构造心理学派代表人:冯特、铁钦纳

¡这个学派主张心理学应该采用实验内省的方法,分析意识的内容,并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如感觉、知觉、思维、情感等),以及它们如何连结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 他们用所谓内省的方法研究心理现象,想找出构成人的心理的基本元素,人们称其为构造心理学派。

¡机能主义心理学代表人:杜威、安吉尔

¡一个自觉的学派,受达尔文进化论和詹姆士实用主义思想的推动下建立。詹姆士为这一学派奠定理论基础。反对将意识分解为感觉、情感等元素,主张意识是一个连续的整体;反对把心理看做一种不起作用的副现象,强调心理的适应功能;反对把心理学只看作一门纯科学,重视心理学的实际作用。强调心理学应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机能作用。

¡行为主义学派代表人:华生

¡这一学派认为,构造主义研究人的意识,而意识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研究意识很难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科学。因而他主张心理学要抛开意识,径直去研究行为。

¡格式塔心理学派代表人:魏特海墨、科勒、科夫卡等

¡德国心理学家魏特墨等人认为整体大于部分的相加,因而反对把心理现象分解为元素,主张从整体上来研究心理现象,建立了完形心理学,或叫格式塔心理学派。

¡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行为源于本能和原始的冲动,特别是性冲动。如果人的某些本能不能得到满足,并被压抑到潜意识中,就会导致精神疾病。把压抑到潜意识中的体验和情绪挖掘出来,加以舒发,就能获得治疗的效果。

¡弗洛伊德还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三、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取向(1

¡对心理学来说,想要用一个完善的理论模式概括出心理现象的本质,难免具有局限性,争论是不可避免的;

¡20世纪30年代逐渐把主要精力转移到对心理现象规律的探讨上,学派之争自然就结束了;

¡加强心理学研究的整合趋势;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和生理心理学得到迅猛发展。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

¡以罗杰斯和马斯洛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这一切不安的根源在于缺乏对人的内在价值的认识;

¡认为人有自我的纯主观意识,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人本主义重视人自身的价值,提倡充分发挥人的潜能。

第三单元   心理学发展简史(6)

¡(二)认知心理学

¡60年代发展起来的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的新方向;

¡它把人看作是一个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并以信息加工的观点,即从信息的输入、编码、转换、储存和提取等的加工过程来研究人的认知活动;

¡认知心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的结合,开辟了人工智能的新领

¡域。

¡(三)生理心理学

¡它探讨的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

¡它的研究包括脑与行为的演化,脑的解剖与发展及其和行为的关系;

¡认知、运动控制、动机行为、情绪和精神障碍等心理现象

¡和行为的神经过程和神经机制。

研究心理现象的三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说明、解释事物

关键:1要有科学手段,2实事求是的态度。

¡(二)辩证发展原则

心理现象是发展变化的

心理现象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三)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心理学的研究有其理论目的,这就是探索心理发生、发展和活动的规律,为解答精神和物质的关系提供科学的依据;

¡心理学还有其实践的任务,这就是运用心理学的规律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服务。

心理学研究的四方法

¡(一)观察法

¡(二)调查法

¡用口头提问进行的调查叫访谈法;

¡用问卷的方式提问,让被调查者回答进行的调查叫问卷法。

¡(三)个案法

¡(四)实验法

第二节  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神经系统的构造及功能(1

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周围)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神经细胞体集中的地方,包括脊髓和脑。

周围神经系统:连接中枢神经系统和各感觉器官、运动器官及内脏系统的一根根神经。

¡一、神经元及其功能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组成;

¡细胞体和树突是灰色的

¡轴突外部由白色髓鞘包围,绝缘作用

¡树突接收刺激或前一细胞的冲动传至细胞体;轴突传出冲动。

¡突触:前后神经元彼此接触部位。

¡神经元的功能:神经元具有接受信息、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的功能;

¡神经元的分类:感觉(传入)神经元、运动(传出)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联络神经元)三种。

¡二、外周神经系统及其功能

¡包括由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组成的躯体神经系统及自主神经系统;

¡   12对脑神经有嗅神经、视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外展神经、面神经、位听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和舌下神经。其中有感觉的,如主管嗅觉、视觉的嗅神经、视神经;主管听觉与身体平衡感觉的位听神经。有运动的,如主管眼球运动的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和外展神经;主管咽部和肩部运动的副神经;主管舌肌运动的舌下神经。也有兼有感觉、运动机能的混合神经,如主管面部、牙齿、鼻腔、角膜、头皮、口唇和咀嚼肌感觉和运动的三叉神经;主管面部肌肉运动和部分味觉,并支配眼泪和唾液分泌的面神经;主管味觉、咽头肌肉运动和唾液腺分泌的舌咽神经,以及调节内脏、血管及腺体等机能的迷走神经等。
   31对脊神经均由脊椎两侧的椎间孔发出,分为前、后两支,分管颈部以下身体相关部位的感觉和运动。包括颈神经8对,胸神经12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5对和尾神经1对。脊神经从脊髓发出后总是向下行的,所以任何一节脊髓受到损伤,这节以下的神经所引起的感觉和所支配的运动将受到损伤。
 外周系统按照功能可分为躯体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

¡躯体神经系统:到达各感觉和运动器官的神经,中枢神经系统通过它们控制。可以支配运动器官,这些运功器官的肌肉都是横纹肌。

¡自主神经系统: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分布于心脏、血管、呼吸器官、胃肠平滑肌和腺体等内脏器官。根据植物神经的中枢部位和形态特点,包括交感与副交感神经它们两者的活动具有拮抗作用。

¡交感神经的功能在于唤醒有机体,调动有机体的能量;副交感神经的功能则在于使有机体恢复或维持安静状态,使有机体储备能量,维持有机体的机能平衡。

¡自主神经一般不受意识支配,经特殊训练,意识或意念可在一定程度上调节自主神经的活动。人在情绪状态下会有明显的生理变化,因此,自主神经的活动与情绪有密切的关系。

中枢神经系统及其功能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大脑;

脊髓:中间H部分为脊髓灰质(神经元组成),外围为白质(神经纤维组成)。灰质前端大型运动神经元,后端感觉神经元,中段前后端自主神经元。白质是脑与效应器连接器。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最低级部位,可传递信息和完成简单反射,如膝跳反射。

¡脑:脑干、间脑、小脑和端脑

¡脑干:于颅腔内与脊髓相连接,包括延脑(延髓)、脑桥和中脑三部分。脑最古老部位,维持生命基本活动主要机构。延脑(椎体交叉)使大脑对侧传导和支配,有呼吸和心跳中枢。桥脑联系端脑和小脑,中脑有瞳孔反射和眼动中枢。灰色的脑干网状结构调节睡眠与觉醒,在一定刺激下,维持注意并激活情绪。

¡间脑  位于脑干之上,由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和底丘脑四部分组成。丘脑是大脑皮层下除嗅觉外所有感觉的重要中枢。上丘脑参与嗅觉和某些激素调节,下丘脑调节内脏活动,底丘脑调节肌张力,使运动正常进行

¡小脑位于延脑和桥脑后方,功能是保持身体平衡,表层是灰质,中央是白质,与脊髓相反。实现随意运动和不随意运动。

¡端脑 (大脑)覆盖于脑干、间脑和小脑之上,它中间的裂缝叫纵裂,把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胼胝体连接两半球。

大脑:外层叫大脑灰质(大脑皮质、大脑皮层);内部为大脑白质(髓鞘化神经纤维)白质内有基底核(灰质核团)。大脑皮质的高度发达是人脑的基本特征。

颞叶(颞上回、颞中回)为听觉中枢,枕叶(枕极)视觉中枢,顶叶躯体感觉功能,中央后回躯体感觉中枢,额叶躯体运动功能,中央前回躯体运动中枢,前额叶皮层与知觉、注意和思维过程。边缘叶内脏功能和机体内环境高级调节中枢,情绪调节中枢,参与记忆活动。

¡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

¡大脑两半球的解剖结构基本上是对称的,但其功能又是不对称的,这种不对称性叫做“单侧化”;

¡斯佩里的割裂脑实验,切断胼胝体,证明:右利手,左半球言语功能优势,概念形成、逻辑推理、数学运算;左利手,右半球空间知觉形象思维,音乐、美术,情绪的表达和识别。

第二单元内分泌系统与心理

内分泌系统由垂体腺、肾上腺、甲状腺、胸腺、胰腺、性腺组成。

垂体腺,位于丘脑下部,垂体前叶和后叶组成,后叶控制泌尿、血压、分娩、乳汁,前叶影响生长速度和时间,影响其他腺体。

肾上腺影响有机体的生理平衡和情绪行为

甲状腺促进机体代谢,儿童不足为呆小症

性腺分泌睾丸激素,雌激素,孕激素,刺激精子产生,控制排卵、怀孕、月经周期。促进第二性征。

第三单元 高级神经活动的反射学说

¡巴甫洛夫通过对动物和人的反射活动的实验研究,发现了许多神经系统高级部位机能活动规律,创立了高级神经活动学说。     

¡一、巴甫洛夫学说的几个基本概念

¡(一)兴奋和抑制

¡巴甫洛夫认为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兴奋是指神经活动由静息状态或较弱的活动状态,转为活动的状态或较强的活动状态;

¡抑制是指神经活动由活动的状态或较强的活动状态,转为静息的状态或较弱的活动状态。

¡(二)反射、反射弧和反馈

¡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回答;

¡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通路叫反射弧,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反馈是指反射活动的结果又返回传到神经中枢,使神经中枢及时获得效应器活动的信息,从而更有效地调节效应器活动的过程。

(三)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动物和人生而具有,不学而会的反射;

¡条件反射是个体通过模仿、学习,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反射;

¡为了区别起见,我们把巴甫洛夫所研究的条件反射称为经典条件反射,把斯金纳所研究的条件反射称为操作条件反射,或工具条件反射。

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 
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现实的、具体的刺激物为信号刺激而形成的条件反射属于第一信号系统,如灯光、铃声所引起的条件反射都属于第一信号系统;

¡以词和语言为信号刺激而形成的条件反射属于第二信号信统,它是人所独有的。

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

(一)条件反射的抑制

¡额外刺激的出现使条件反射停止反应,叫外抑制;

¡细胞长时间工作或强烈刺激,超限抑制或保护性抑制。

¡当已经形成的条件反射不再给予强化的时候,条件反射也会被抑制,叫消退抑制;

¡条件反射初期,类似刺激也引起反射,条件反射的泛化。

¡只给条件刺激物强化,其他刺激不予强化,这样,对其他刺激的反应就会逐渐消失,这叫分化抑制。

¡(二)扩散和集中

¡神经过程在大脑皮层上运动的基本形式就是扩散和集中;

¡一个地方的神经细胞的兴奋会引起它周围神经细胞的兴奋叫扩散; 条件反射的泛化就是由神经过程的扩散过程引起的。

¡当条件反射多次进行,通过学习、训练,区别了不同的刺激,形成了分化,就只对条件刺激物进行反应了,这就是神经细胞兴奋过程的集中。

¡(三)相互诱导

¡当一种神经过程进行的时候,可以引起另一种神经过程的出现,这叫相互诱导;

¡大脑皮层某一部位发生兴奋的时候,在它的周围会引起抑制过程,这叫负诱导;

¡在一个部位发生抑制引起它周围发生兴奋的过程,叫正诱导。

¡(四)动力定型

¡我们把大脑皮层对刺激的定型系统所形成的反应定型系统叫做动力定型;

¡巴甫洛夫认为,动力定型是人的习惯的生理基础。因为有了各种习惯,人常常不用花费多少精力就可以把很多活动维持下去。

第三节  感觉和知觉

¡一、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反映的是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物体;

感觉的种类

外部感觉是由身体外部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所引起的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皮肤感觉又包括触觉、温觉、冷觉和痛觉);

内部感觉是由身体内部来的刺激所引起的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机体觉又叫内脏感觉,它包括饿、胀、渴、窒息、恶心、便意、性和疼痛等感觉)。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

¡能引起感觉的最小、最大刺激量的区间叫感觉阈限。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成反比关系。阈限值高感受性低。

感受性及感觉阈限的种类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叫绝对感觉阈限,又叫绝对阈限。绝对阈限表示的是绝对感受性;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叫差别感觉阈限。 或叫差别阈限,又叫最小可觉差,一个人能够觉察到的差别越小,说明他的差别感受性越强。(英文缩写j.n.d)

韦伯定律,适用中等强度刺激

¡差别阈限和原来刺激强度的比例却是一个常数,这就是韦伯定律。

¡用公式表示就是ΔI∕I = K。

¡ΔI是差别阈限;

¡   I是原刺激强度;

¡   K是一个常数(韦伯常数、韦伯分数)

费希纳定律在韦伯基础上

¡S = K lg R

感觉的强度与刺激强度的对数成正比。 S: 心理量   K: 常数

  Lg: 对数     R: 物理量

感觉适应

¡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有些适应现象表现为感受性的降低,有些适应现象则表现为感受性的提高;对暗适应,感受性提高,对光适应,感受性降低。

光线导致视紫红质分解,分解快合成慢,对光适应快,对暗适应慢,红光(眼镜)(620纳米)保护对暗适应。

视觉(1

¡(一)视觉的适宜刺激

¡视觉的适宜刺激是波长在380~780纳米(nm)之间的电磁波;

¡比380纳米短的紫外线,比780纳米长的红外线,我们看不到。

¡二)视觉器官

¡视细胞层上有两种视觉神经细胞:锥体细胞和杆体细胞;

¡锥体细胞主要集中在中央窝及其附近,呈圆锥状,在强光下起作用,叫明视觉器官 ;分辨细节和颜色。

¡杆体细胞呈杆状,集中在视网膜边缘及其附近,对弱光敏感,叫暗视觉器官,分辨明暗和轮廓。

颜色的特性(椎体细胞)

¡色调:  光波的波长

¡明度:光波的物理强度

¡饱和度:彩色中灰色的比例

灰色只有明度,由黑到白。

¡3.色觉异常

色弱   部分色盲   全色盲。

男孩是外祖父通过妈妈传

女孩是外祖父是色盲妈妈携带,

     爸爸也是色盲。

女色盲是男色盲的1/10.

¡(一)听觉的适宜刺激

16~20000赫兹的空气振动

言语的声音:1000Hz~4000Hz

人类听觉的感受性和年龄有关 听觉丧失范围由高频到中低频。

听觉器官

¡听觉器官由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和内耳组成 ;

¡内耳中的科蒂氏器官是听觉神经细胞集中的地方,听觉感受器;

¡神经冲动沿听神经传至大脑皮层颞叶的颞上回、颞中回,引起听觉。

听觉的特性

¡音调:由声波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响度:由声波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声音越响;

¡音色:由声波的波形决定。

¡嗅觉的适宜刺激是能挥发、有气味的物质; 嗅细胞在鼻腔上部粘膜,嗅神经的终点在中央后回;

¡味觉的适宜刺激是能溶解、有味道的物质。分布在舌面、上颚的味蕾是接受味觉刺激的感受器,最基本的味觉有甜、酸、苦、咸四种,舌尖甜,舌边前咸,舌边后酸,舌根苦。

皮肤感觉

¡皮肤感觉包括触觉、压觉、振动觉、温觉、冷觉和痛觉,它们分别有不同的受纳器;

¡刺激作用于皮肤,未引起皮肤变形时产生的是触觉,引起皮肤变形时便产生压觉;

¡皮肤表面的温度叫生理零度;

平衡觉

¡平衡觉又叫静觉,其感受器是内耳中的前庭器官;

¡前庭器官包括耳石和三个半轨管,反映头部的位置和身体的平衡状态;

运动觉
运动觉又叫动觉,其感受器分布在肌肉、筋腱和关节中;

¡身体运动时动觉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神经冲动,沿感觉神经经过脊髓后索上行,再经丘脑最后到达中央前回产生运动感觉。

内脏感觉(机体觉)

¡内脏感觉包括饥饿、饱胀和渴的感觉,窒息的感觉,疲劳的感觉,便意,性以及痛的感觉等等;

¡痛觉对机体具有保护的作用是共同的;

¡皮肤痛和内脏痛的区别:内脏痛的性质不清,定位不准 ,具有放射的现象。皮肤感觉痛的性质清楚、定位准确。

¡痛觉具有生物学的意义,痛觉最难适应。

     

¡知觉: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直接性、整体性)

¡它是各种感觉器官协同活动的结果,并受个人的知识经验影响;

 同一物体,不同的人对它的感觉是相同的,但对它的知觉却会有差别。

知觉的基本特性

¡整体性: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物体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特性;

¡选择性:根据需要,把一部分物体当作知觉对象 ;

¡恒常性:在一定范围内,知觉条件发生了变化,而知觉的映像却保持相对稳定;

¡理解性:就是想用一个词把某个物体标示出来。

一、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包括大小知觉、形状知觉、距离知觉(深度知觉 )和方位知觉

¡判断远近

¡1.肌肉运动线索:眼睛的调节作用和双眼视轴辐合

¡2.单眼线索:对象的重叠、线条的透视作用、空气的透视作用、明暗阴影、运动视差

¡3.双眼线索:双眼视差:两只眼睛相距大约65毫米的距离,两眼视网膜上形成的两个略有差异的视像叫做双眼视差。

二、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是对物质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人们对时间的知觉可以以计时器提供的信息为依据、自然界昼夜、四季周期性的变化、人体生理、心理活动周期性的变化来估计时间。

三、运动知觉

¡有时物体在空间中并没有发生位移,却被知觉为运动,这种现象叫做似动现象,又叫动景现象,Φ现象 。

四、错觉

¡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这种歪曲往往带有固定的倾向,错觉是一种歪曲的知觉;

¡只要产生错觉的条件存在,通过主观努力是无法克服错觉的;

¡错觉的种类:线条长短错觉、线条方向错觉、面积大小错觉、形重错觉、视听错觉等。

第四节  记忆

¡一、记忆的定义

    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

¡凡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绪,操作过的动作,都可以以映象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在一定条件下,这种映象又可以从大脑中提取出来,这个过程就是记忆。

记忆的种类(内容分类)

¡形象记忆:对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的记忆; 

¡情景记忆:对亲身经历过的,有时间、地点、人物和情节 的事件的记忆; 

¡情绪记忆:对自己体验过的情绪和情感的记忆; 

¡语义记忆:又叫语词–逻辑记忆,是用语词概括的各种有组织的知识的记忆; 

¡动作记忆:对身体的运动状态和动作技能的记忆。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

陈述性记忆与程序性记忆

¡包括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三个过程。

¡知识经验在大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叫保持;

¡从大脑中提取知识经验的过程叫回忆,又叫再现;

¡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但在它重现时却能确认是自己接触过的材料,这个过程叫再认;

记忆的特征

三个记忆系统

瞬时记忆(感觉记忆、感觉登记),保持1秒内,7+-2单位

短时记忆,1分内,

长时记忆,1分以上

遗忘及遗忘规律

¡对识记过的材料既不能回忆也不能再认的现象,或者发生了错误的回忆或再认都叫遗忘;

¡1885年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是记忆实验研究的创始人;

¡遗忘的进程:先快后慢、先多后少;

¡保持量与间隔时间关系呈负加速型的曲线就是著名的遗忘曲线。

思维

一、思维的定义和特征 
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间接性、概括性)

¡间接性表现在,能以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为媒介,对没有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甚至是根本不能直接感知到的客观事物进行反映,还表现在人能对没有发生的事件作出预见;

¡概括性表现在它可以把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抽取出来,形成概括性的认识。

二、思维的智力操作过程

(一)分析与综合

(二)抽象与概括

思维的种类

一、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动作思维是以实际动作为支柱的思维过程 ;

¡形象思维是以直观形象和表象为支柱的思维过程 ;

¡抽象思维是用词进行判断、推理得出结论的过程,又叫词的思维或逻辑思维

二、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三、再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再造性思维是用已知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用独创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思维。

概念掌握与问题解决

一、概念的掌握

¡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性的反映,是以词来标示和记载的;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成反比

¡概念的掌握,或叫概念形成,是指个体借助于语言,从成人那里继承和学会包含于概念中的知识和经验的过程。

二、自然概念和人工概念

¡人工概念只是模拟自然概念,它与实际生活有很大的距离,因此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三.问题解决及对问题解决的研究

¡(二)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迁移;原型启发;定势。

¡(三)问题解决的策略

算法策略:

启发策略:循环子目标策略、

           逆向搜索策略、

         计划简化策略

语言与言语

¡语言是社会现象,是语言学研究的对象。

   言语则是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语言是以语音或文字为物质外壳,以词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的符号系统;

言语的形式

一、外部言语:对话言语、独白言语、书面言语

二、内部言语特点:发音器官的隐蔽性、言语的减缩性、速度快

言语活动的中枢机制

¡(一)言语运动中枢:又叫布洛卡中枢,表达性失语症,不会说;左半球额下回,靠近外侧裂。 

¡(二)言语听觉中枢:发生的失语症叫接受性失语症,威尔尼克中枢,颞上回;

¡(三)视觉性言语中枢:这种失语症叫失读症,角回;

¡(四)书写性言语中枢:这种失语症叫失写症,额中回,靠近中央前回。

表象

¡一、表象的定义

¡表象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再现的过程,在头脑中所出现的事物的形象也可叫表象。

¡实际上表象就是在记忆的分类中所讲的形象记忆 ;

想象的种类

(一)无意想象

¡梦是无意想象的一种极端的例子。幻觉是精神异常下的无意想象。

(二)有意想象

¡有意想象是在一定目的、意图和任务的影响下有意识地进行的想象。

¡有意想象又分为创造想象、再造想象和幻想。

 意识与注意

¡一、意识:在觉醒状态下的觉知,它既包括对外界事物的觉知;也包括对自身内部状态的觉知;

¡二、无意识

¡并不是所有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外界刺激我们都能意识到,也不是我们所有的活动都在意识控制之下;

¡无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 ;

¡指的是个体没有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

¡既包括对刺激的无意识,也包括无意识的行为。

(一)睡眠

¡大脑处于清醒和警觉状态时,脑电波多是频率为14~30赫兹,波幅较小的β波;

¡大脑处于安静和休息状态时,脑电波多是频率为8~13赫兹,波幅稍大的α波;

¡在睡眠状态下脑电波主要是频率更低、波幅更高的δΔ波。

¡(睡眠的四阶段:1.频率低,波幅小,易惊醒,10分钟;2.频率高、波幅大,睡眠锭,难叫醒,20分钟,3.频率低波幅大,δ波;4.大多为δ波,深度睡眠20分钟。

(二)梦 
梦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现象。实验证明,如果对快速眼动的睡眠进行剥夺,即只要发生快速眼动的现象就把睡眠者叫醒,几天内就可使被实验者记忆力下降,进而会影响到健康;

¡弗洛伊德用精神分析的观点来解释梦,他认为梦是压抑到潜意识里的冲动或愿望的反映。弗洛伊德把分析梦作为了解精神病的原因和治疗精神病的重要手段。

一、注意的定义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只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的一个特点,是心理过程的一种状态,注意不是一种心理过程。

二、注意的种类

¡(一)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就能维持的注  意,又叫无意注意;

¡(二)随意注意(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才能维持的注意,又叫有意注意。它是在无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

¡(三)随意后注意:一种既有目的,又无须意志努力的注意,又叫有意后注意,它一般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注意广度

¡注意的范围受制于刺激的特点和任务的难度等多种因素,

¡简单的任务下注意的广度大约是7±2,即5~9个;

注意稳定性

¡在稳定注意的条件下,感受性也会发生周期性地增强和减弱的现象,这种现象叫做注意的起伏,或叫注意的动摇;

¡注意的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的对象吸引去的现象。

三、注意转移

¡由于任务的变化,注意由一种对象转移到另一种对象上去的现象;

兴趣的层次:1.倾向性 2.广阔性

3.持久性  4.兴趣的效能

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需要的这五个层次,是一个由低到高逐级形成并逐级得以满足的;

¡层次越低的需要出现的越早,关系到生存,因而又叫缺失性需要  

¡ 层次越高的需要出现的越晚,有益于健康、长寿和精力的旺盛,所以这些需要又叫生长需要 

一、情绪、情感的定义

¡情绪和情感是以人的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它反映的是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

¡情绪和情感是主体的一种内心体验;

¡从外部表现看到人的情绪变化,却看不到他的认识活动过程,因为情绪和情感有其外部表现形式,即人的表情;

¡情绪和情感会引起一定的生理上的变化。

二、情绪、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情绪和情感指的是同一过程和同一现象,只是分别强调了同一心理现象的两个不同的方面;

¡情绪指的是感情反映的过程,也就是脑的活动过程;

¡情感则常被用来描述具有深刻而稳定的社会意义的感情,如对祖国的热爱,对敌人的仇恨;对美的欣赏,对丑的厌恶等。

三、情绪、情感的功能

一)适应功能 (二)动机功能

(三)组织功能(四)信号功能

 一、詹姆斯-兰格的情绪外周理论

¡詹姆斯认为当外界刺激引起身体上的变化时,我们对这些变化的知觉便是情绪;

¡兰格强调植物性神经系统支配作用加强,血管扩张,结果便产生愉快的情绪;反之结果便产生恐怖的情绪;

¡詹姆斯和兰格都强调情绪与机体变化的关系,强调植物性神经系统在情绪发生中的作用,所以被称作情绪的外周

¡二、坎农-巴德的情绪丘脑理论

¡坎农认为,情绪变化快而生理的变化慢;

¡坎农认为,情绪的生理机制不在外周,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

¡外界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引起神经冲动,经感觉神经传至丘脑,身体变化和情绪体验是同时发生的。

    三、沙赫特的情绪认知理论

¡任何一种情绪的产生,都是由外界环境刺激、机体的生理变化和对外界环境刺激的认识过程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决定性的因素是对外界刺激和对身体变化的认知。

¡四、汤姆金斯和伊扎德的情绪动机-分化理论

¡汤姆金斯和伊扎德提出,情绪并不是伴随着其他心理活动产生的一种副现象,而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

¡汤姆金斯直接把情绪看作是动机;

¡伊扎德进一步指出,情绪的主观成分,即体验就是起动机作用的心理机构,各种情绪体验是驱动有机体采取行动的动机力量。

情绪、情感变化的维度及两极性

一、情绪、情感的两极性(考点)

这种度量可以从动力性、激动度、强度和紧张度这几方面来进行;

¡每一种特征的变化都具有两极对立的特性;

¡一、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

¡近代研究中常把快乐、愤怒、悲哀和恐惧列为情绪的基本形式,又叫原始情绪;

¡由愤怒、厌恶和轻蔑组合起来的复合情绪可叫做敌意;由恐惧、内疚、痛苦和愤怒组合起来的复合情绪可叫做焦虑等等。

¡二、心境、激情和应激

¡(一)心境:是一种微弱、持久而又具有弥漫性的情绪体验状态,通常叫做心情;

¡(二)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持续时间较短的情绪状态,具有明显的生理反应和外部行为表现;

¡(三)应激:应激是在出现意外事件和遇到危险情景的情况下所出现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三、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

¡道德感:按照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时所产生的主观体验。集体荣誉感、责任感、同情感等都是同道德评价相联系的情感;

¡美感

¡理智感:在智力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意志行动的基本阶段

(一)准备阶段

¡动机冲突一般有四种形式 ( 要点):

¡1.双趋式冲突;

¡2.双避式冲突;

¡3.趋避式冲突;

¡4.双重 趋避式冲突

¡(二)执行决定阶段

意志品质

  (一)意志的自觉性

相反品质:受暗示性、武断从事

 (二)意志的果断性

相反品质:优柔寡断、卤莽草率

 (三)意志的坚韧性

相反品质:退缩、动摇、执拗、固执

 (四)意志的自制性

相反品质:任性、怯懦

第九节   人格

二、人格的特性

(一)独特性 (二)整体性

(三)稳定性 (四)功能性

(五)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三、人格的结构(考点)

人格的结构

¡人格的心理特征包括人的气质和性格。

第二单元  能力(1

¡一、能力概述

¡ (一)能力的定义

¡能力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是个体的一种心理特征;

¡智力是从事任何活动都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

¡(二)能力和知识、技能的关系

¡能力不是知识和技能,但和知识、技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前提;

¡能力决定着掌握知识技能的方向、速度、巩固的程度和所能达到的水平,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也会促进能力的发展。

¡(三)能力的分类

¡按照能力发展的高低程度,可把能力分作为能力、才能和天才

¡按能力的构造可把能力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晶体能力与液体能力;液体能力取决于个人禀赋,晶体能力取决于后天学习,社会文化。

¡按能力所涉及的领域来划分,可把能力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

¡按创造程度划分可把能力分为模仿能力、再造能力和创造能力。

¡ 二、能力结构理论

¡(一)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

¡(二)塞斯顿的群因素理论

¡(三)吉尔福特的智力结构理论

¡三、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知识点 要点)

¡(一)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二)能力类型的差异

¡(三)能力发展早晚的差异

¡四、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的因素

¡(二)环境和教育的因素

气质(1

¡ 气质类型学说

¡体液说:希波克拉底最早提出,人体内有四种液体,即血液、黏液、黄胆汁和黑胆汁;

¡体型说:克雷奇米尔、斯蒂文斯、谢尔顿认为正常人和精神病人之间只有量的区别,没有质的区别,根据体型特征预见气质;

¡血型说:血型说在日本比较有影响,这种学说是古川竹二提出来的;

¡激素说:伯曼认为内分泌腺类型不同的人气质也不相同。

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

¡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兴奋、抑制

¡基本特性:强度、平衡性、灵活性。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兴奋型、活泼型、安静型和抑制型。

¡强、平衡而灵活的类型,活泼型(多血质)

¡强、平衡而不灵活的类型,安静型(粘液质

¡强而不平衡的类型,兴奋型(胆汁质)

¡弱型,抑制型(抑郁质)

¡气质的特性:感受性和耐受性、反应的敏捷性、可塑性、情绪的兴奋性、指向性

如何看待气质类型

¡气质的稳定性与可塑性;

¡气质类型没有好坏之分;

¡气质类型不决定一个人成就高低,但能影响工作效率;

¡气质类型影响性格特征形成的难易和对环境的适应;

¡气质类型能影响健康。

性格(1

¡性格后天习得,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组成;

¡性格静态结构组成:

       态度特征、意志特征、

       情绪特征、理智特征。

¡性格的态度特征是态度的核心。对社会对集体的态度又是最重要的态度。

一、人格结构的动力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

二、人格结构的类型理论——
容格的内-外向人格类型理论

¡容格(荣格)认为,一个人的兴趣和关注可以指向内部,也可以指向外部,指向内部叫内向;指向外部叫外向,而且每个人都有内向和外向两种特征;

¡根据一个人是内向还是外向占优势,可将人格分为内向型的和外向型的。

三、人格特质理论—— 
奥尔波特、卡特尔、艾森克的人格特质理论和人格五因素模型

¡(一)奥尔波特的特质论

¡奥尔波特把人格特质分为两类,即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

¡个人特质分为三类,即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

(二)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卡特尔认为,在构成人格的特质中包括共同特质和个别特质;

¡卡特尔还把人格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卡特尔找出了16种相互独立的根源特质,并椐此编制了“16种人格因素调查表”。

(三)艾森克的人格结构维度理论 
艾森克把许多人格特质归结到几个基本的维度或类型上 :内外倾、神经质 、精神质 ;

¡艾森克用内外倾和神经质这两个维度作为坐标轴,构成的一个直角坐标系。

四)人格五因素模型

¡人格的五因素包括:

¡神经质(N)、外倾性(E)、

¡经验开放性(O)、

¡宜人性(A)、

¡认真性(C);

社会心理学

第一单元    研究对象和范围

1908罗斯《社会心理学》,麦独孤《社会心理学导论》,社会心理学诞生。

心理学、社会学是社会心理学的母体                                                 

社会行为

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包括:1.习得行为

2.亲社会行为、3.反社会行为

4.人际合作与竞争

5.群体的决策行为等

靳温:

B  =   f( P ,   E )

B行为,P个体,E个体所处的情境,f  函数关系

行为是个体及其所处情境的函数。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1.个体层面:个体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社会动机、社会学习等;

2.人际层面: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人际沟通、人际关系等;

3.群体层面: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氛围,以及个体与群体的相互作用、社会影响等

4.社会层面:研究风俗、时尚、阶层、阶级,以及民族心理特征、国民性等。

社会心理学简史

一、哲学思辨:古希腊至19世纪上半叶。

二、经验描述:至20世纪初,

三、实证分析:20世纪20年代至今。

第三单元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   价值中立原则

2.   系统性原则

3.   *伦理原则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一、观察法:自然、参与观察

二、调查法:访谈法、问卷法

三、档案法:

四、实验法: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

一、社会学习论

班杜拉、沃尔特斯

三个机制:联想、强化、模仿

二、社会交换论

霍曼斯,布劳、爱莫森,蒂波特

人们之间的互动是物质与非物质的一种交换。

符号互动论

詹姆士、米德

通过符号互动,形成自我概念,发展相互关系。

精神分析

荣格分析心理学

新精神分析论

1.霍尼,文化因素说

2.沙利文,人际关系说

第二节     社会化与自我

社会化内容:

1.生活知识和技能;2.社会规范

3.人生理想4.社会角色

社会化条件

1.较长的生活依附期2.遗传素质

个体社会化的载体

家庭           学校

大众传播媒介   参照群体

社会化的类型

1.语言社会化 2.性别角色社会化

3.道德社会化 4.政治社会化

第二单元   社会角色及其理论

社会角色的分类:

  1.  先赋角色与成就角色

  2.  规定角色与开放型角色

  3.  功利型角色与表现型角色

  4.  自觉角色与不自觉角色

角色扮演过程:角色期待、角色领悟、角色实践。

角色失调:角色冲突  角色不清

         角色中断   角色失败

      

角色内冲突:同一主体,多个角色。

角色间冲突:同一角色,多个期待。

第三单元    自我、身份与自尊

自我的结构:

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 理想自我、反思自我。

自我概念的功能

1.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

2.解释经验    3.决定期待

自我概述的形成:

生理自我:8个月—3岁

社会自我:3岁——13.4岁

心理自我:青春期到成年

自我:自尊、自信

身份的特点

1.客观性、2.主观性3.多重性

4.稳定性  5.契约性

詹姆斯:自尊取决于成功,还取决于获得的成功对个体的意义。

    自尊 = 成功 / 抱负

影响自尊的因素

家庭中的亲子关系

行为表现的反馈

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

根据相似性原理正确进行社会比较

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

1.认知者的经验,图式

2.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

3.情绪

图式的主要作用

1.影响对注意对象的选择

2.影响记忆

3.影响自我知觉

4.影响个体对他人的知觉

印象形成中的效应

1.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2.光环效应    3.刻板印象

印象形成的信息整合模式

1.加法模式、 3.加权平均模式

2.平均模式   4.中心品质模式

 常用的印象管理策略

1.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

2.隐藏自我与自我抬高

3.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

4.投其所好                 

第三单元           归因

行为原因的分类:

内因与外因

稳定性原因与易变性原因

可控原因与不可控原因

控制点理论:(美) 罗特

外控者:(不符合社会期待)

内控者:(  符合社会期待)

   

不变性原则     海德

折扣原则         凯利

协变原则         凯利

个体归因时需要考虑的三种信息

      特异性信息

      共同性信息

       一致性信息

若三者都高, 外归因;

若特异性低、共同性低,一致性高, 内归因。

影响归因的因素

    1、社会视角

2自我价值保护倾向(动机性归因偏)

3、观察位置   4、时间因素

第四节: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

第一单元:社会动机概述

一、社会动机的概念

  自然动机   社会动机

三、社会动机的功能

1.激活功能   2.指向功能

3维持功能   4维持与调解功能

四、动机与活动效率的关系

2、一般来说,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的关系,大致呈倒U型内曲线;

3、中等强度的动机,活动效率最高。

5、比较简单任务的中,活动效率随动机强度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最佳动机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第二单元:主要的社会动机

一、 亲合动机  二、 成就动机

三、 权力动机  四、 侵犯动机

五、 利他动机

一、亲合动机

(一)亲合的起源  依恋

(二)亲合的作用

满足个体某些社会性需要

获得信息

减轻心理压力

避免窘境

(三)影响亲合的因素

 1.情境因素

压力越大,群体成员的亲合动机越强;

 2情绪因素:

       高恐惧 ,    高亲合;

       高焦虑 ,    低亲合。

3出生顺序:同一家庭中,合群倾向按出生顺序递减。

二、成就动机

(美) 麦克利兰

(三)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
1. 目标的吸引力
2. 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
3. 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
(四)培养儿童成就动机应注意的问题                                                  1.  家庭教养方式
2.  强调成就、追求成就的社会氛围

三、权力动机  温特

 1.积极的权力动机

    2.消极的权力动机

   引起权力动机的因素

   1.社会控制的需要

   2.对无能的恐惧

四、侵犯行为

一)侵犯的构成:1.伤害行为

2.侵犯动机3.社会评价

 (二)侵犯的原因

1、本能论的解释

弗洛伊德:死本能

洛伦茨:具有生物保护的意义。

2、挫折-侵犯学说 

    多拉德

 侵犯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 。

    米勒

挫折也可以引起挫折以外的结果(如退缩), 并不一定引起侵犯。

    伯克威茨

   挫折导致的不是挫折本身,而是侵犯的情绪准备状态即愤怒。

3.社会学习论的观点

班杜拉

1、侵犯行为是习得的;

2、学习是侵犯的重要决定因素,个体通过学习学会侵犯,也可以通过新的学习消除侵犯。

(三)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

1.  情绪的唤起水平 

2.  道德发展水平

3.  自我控制能力

4.  社会角色与群体

5.  大众传媒的影响

去个性化增加侵犯行为

五、利他行为

(三)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

1. 外部因素

2.利他者的心理特征

3.利他技能

第三单元  社交情绪
  二、几种基本的社交情绪

1.  社交焦虑3. 羞耻  4.  内疚

2.嫉妒(针对性、持续性、对抗性、普遍性)

第五节态度 第一单元 态度形成

态度的特点:

内在性   对象性   稳定性

二、态度的成分(态度的ABC模型)1.认知成分(C)  2.*情感成分(A)    3.行为倾向成分 (B)

二、态度的功能  卡茨

工具性功能、 自我防御功能

价值表现功能、 认知功能

三、  态度的属性

1.  方向  2.  强度  3.  深度

4.  向中度   5.  外显度

四、态度的形成  (美)凯尔曼

1.  依从2. 认同  3 内化

第二单元    态度转变

一、态度转变模型(说服模型)

霍夫兰德

二、态度转变影响因素

(一)传递者方面的因素

1.  传递者的威信

2.  传递者的立场

3.  说服的意图

4.  说服者的吸引力

(二)沟通信息方面的影响因素

1. 信息差异  3. 信息倾向性

2. 畏惧     4.信息的提供方式

(三)接受者方面的影响因素

1.原有态度与信念   2.人格因素

3.个体的心理倾向

(四)情境

1.预告警告 2. 分心 3.重复

*三、态度转变理论

(一)海德p-o-x  平衡理论

 p个人  o他人X另一个对象

(二)费斯廷格    认知失调论

失调原因:逻辑矛盾、文化价值矛盾、观念矛盾、新旧经验相悖

(三)霍曼斯      社会交换论

第三单元   态度测量

1.  量表法

2.  投射法

3.  行为反应测量法

第六节    沟通    人际关系

一、沟通的概念

人际沟通   大众沟通

二、沟通的结构

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受者、反馈、障碍  与  背景  七 个要素构成。

三、沟通的功能

1.获取信息

2.思想交流、情感分享

3.满足需求、维持心理平衡

4.减少冲突、改善人际关系

5.协调群体行动、提高效率、实现组织目标

四、人际沟通的分类

1.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

2.上行沟通与下行沟通

3.口头沟通与书面沟通

4.单身沟通与双向沟通

5.现实沟通与虚拟沟通

五、  沟通网络

(一)正式沟通网络(双向、双箭头)  链式、轮式、圆周式、

        全通道式、Y式

(二)非正式沟通网络(单身、单箭头)   流言式、集束式、

           偶然式、单线式

第二单元   体语沟通

 一、 目光与面部表情

 二、 身体运动和触摸

 三、 姿势与装饰

*四、 人际距离

1.亲密距离00.5米(0-1.8英尺)

2.个人距离0.51.2米(1.5-4

3.社交距离1.23.5米(4-12

4.公众距离3.57.5米(12-25

第三单元人际关系的原则和理论

一、人际关系的特点:

1.个体性  2.直接性   3.情感性

.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的阶段
  1、定向阶段

  2、情感探索阶段

  3、情感交流阶段

  4、稳定交往阶段

三、自我暴露程度的四个水平

1、情趣爱好方面    2、态度

3.自我概念与个人的人际关系状况         4、隐私方面

四、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

1、相互性原则

2、交换性原则

3、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4、平等原则

五、舒茨的基本人际关系取向(FIRO

三种基本人际需要  1、包容需要

  2、支配需要  3、情感需要

六种人际关系取向

1主动包容式 主动交往

  2、被动包容式 退缩孤独

  3、主动支配式 控制他人

  4、被动支配式 追随他人

  5、主动情感式 友善他人

  6、被动情感式 冷淡期待亲密

第四单元  人际吸引

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1、熟悉与邻近

 2、相似性与互补

3、外貌 4、才能

 5、人格品质

第五单元   人际互动

人际互动的形式  合作和竞争

合作条件:目标一致、共识和社会规范、合作氛围

目标手段相互依赖理论(多伊奇)

第七节社会影响第一单元 从众

从众类型:

真从众  权宜从众  反从众

从众行为的原因
1、寻求行为参照

2、对偏离的恐惧

3、群体凝聚力

影响从众的因素

 1、群体因素

 2、个体人格因素

 3、情境的明确性

4、其他因素

社会促进(社会助长)

 1、结伴效应   2、观众效应

优势反应强化说  扎荣克

第三单元 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

模仿意义

  学习的基础

适应作用      促进群体形成

模仿发展

塔尔德《模仿律》:  下降律、

    几何级数律、先内后外律

二、影响暗示效果的主要因素

1暗示者个人特点

2.被暗示者独立性   3.客观环境

 三、社会感染特点:双向性、

爆发性、接受的迅速性

社会感染分类:个体间   

大众传媒   大型开放群体

第八节   爱情、婚姻与家庭
爱情与喜欢区别:依恋、利他、亲密

鲁宾   三角形理论

爱情四个阶段:取样与评估、互惠、承诺、制度化

爱情形式:浪漫式.好朋友式、游戏式、占有式、实用式.利他式

婚姻的动机:经济、繁衍、爱情

夫妻关系的类型

1. 爱情型          2. 功利型

3. 平等合作与分工型 4. 建设型

5.惰性型  6.失望型   7.一体型

夫妻冲突:需求不满、价值观念不同、自我的远离、夫妻的性差异
家庭: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收养关系

家庭结构要素

1、家庭成员的数量

2、代际层次

3、夫妻数量

家庭结构模式

1.   核心家庭2.  主干家庭

3.  联合家庭4.  其他家庭

家庭的功能

1.  经济功能2   性的功能

3.  生育功能4.  抚养赡养功能

5.  教育功能6.  感情交流功能

7.  休闲与娱乐功能

影响家庭功能的因素:社会与环境、成员素质、成员人际距离

家庭生命周期:  形成、扩展、稳定、收缩、空巢、解体

   只适用于核心家庭;不适用于残缺家庭和无子女家庭。

      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

心理发展三个内容:

心理的种系发展:比较心理学/动物心理学

心理的种族发展:民族心理学

个体心理发展:个体发展心理学(狭义的发展心理学)

心理发展基本性质:整体性、社会性、活动性、规律性

(1、方向性和顺序性2、不平衡性

3、普遍性和差异性

4、增长和衰退的辩证统一

5、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发展心理学功能: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第三单元  发展心理学研究方式

横向研究

定义:在短的相同时间段内,同时考察不同年龄组群被试者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发展水平,

优点:大样本、大资料、低成本

缺点:难以得出个体心理连续变化过程; 难以了解心理变化中的因果关系; 组间异可能不属于心理发展的因素

纵向研究

定义:在较长的时间系列内,对被试个体或同一组群进行定期的系统考察,也叫  追踪研究

优点:

便于了解个体心理连续变化过程

    便于揭示量变、质变现象

便于发现心理变化中的因果关系

缺点:  样本少且易流失

        时间长,产生新变量

     反复测量,易导致重复效应

           成本高

交叉研究

先从横断方向上抽取不同年龄组进行横向研究,再按一定时间间隔,对这同一批被试进行所需次数的重复测查,使 之又成为纵向研究,从而使横断研究与纵向研究结合在一起。

横断研究与纵向研究优缺点的  取长补短。

在出生后的第一年。为了婴儿能够健康发展,依恋的形成必须发生在这段时间内

心理发展的动因

一、遗传因素决定(高尔顿)

二、环境决定(华生)

三、遗传和环境共同决定

四、社会学习促进(班杜拉)

五、社会文化决定(维果茨基)

     最近发展区、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学习和指导的最佳期限(发育、心理技能发展)

六、主客体相互作用(皮亚杰)

   影响心理发展因素: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平衡化

人类儿童发展的关键期

语言、动作、感知能力:  0~6岁      秩序:2~4岁;细微事物: 2~6岁

书写:3.5~4.5岁;

阅 读:4.5~5.5岁

普莱尔 1882年发表《儿童心理》标志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从儿童心理学到发展心理学的演变 :1957年,美国的《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作为章的名称,确立了发展心理学的地位

和完善。

4、心理发展阶段说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感知动作思维水平

前运算阶段(2~6、7岁):

          表象思维水平

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

   具体经验支持逻辑思维水平

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14.15岁)

      抽象逻辑思维水平

关于道德认知发展的三个阶段

前道德判断阶段(4~5岁):

他律道德判断阶段(4、5岁~8、9岁):

自律道德判断阶段(8、9岁以后)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论

1.婴儿前期(0~2岁)     母亲

 信任感----怀疑感     希望品质

2.婴儿前期(2~4岁)  父亲式人物

自主感----羞耻感     意志品质

 3.幼儿期(4~7岁)      家庭

主动感----内疚感     目标品质

4.童年期(7~12岁)  学校内人员

勤奋感----自卑感    能力品质

5.青少年期(12~18岁)     同辈

角色同一性--角色混乱 诚实品质

6.成年早期(18~25岁)   伙伴

亲密感----孤独感    爱的品质

7.成年中期(25~50岁)  社会分工

繁衍感----停滞感    关心品质

8.成年后期(50岁以后)   伴侣

9.完善感----失望感    智慧贤明

班杜拉  三元交互决定论

 人的内部因素、行为、环境影响

观察学习、替代强化、主体的自我调节作用

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心理发展与教育教学的关系

1、“最近发展区”思想

2、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

3、学习的最佳期限

第二节  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第一单元:婴儿期的动作发展

一、婴儿动作对心理发展的意义
1、动作发展是心理发展的源泉或前提
2、婴儿动作是心理发展的外部表现
3、婴儿动作发展促进了空间认知的发展
4、婴儿动作发展促进了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二、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

 1.从整体动作向分化动作发展

2.从不随意动作向随意动作发展

3.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头尾原则  近远原则 大小原则

三、婴儿主要动作的发展

手的抓握动作(五指分化手眼协调)  独立行走

通常在5~6个月期间出现。

    四、言语的发展

(一) 言语发展的理论

 1.后天学习理论

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射,强化,  社会学习说:选择性模仿             2.先天成熟理论

普遍语法、语言获得装置LAD      乔姆斯基

3.皮亚杰:环境和主体相互作用理论    

(二)婴儿言语的发展

  1.语音的发展

简单发音0~4月;多音节4~9月;学话萌芽9~12月

  2.词汇的发展

1~1.5岁    50左右;   

3岁    1000左右

  3.句法的发展

1~1.5岁不完整句 (单词句、双词句、电报句); 1.5岁~2岁简单句 ;         

   3岁完整句.

婴儿气质:

巴斯,情绪性、活动性、冲动性、社交性

  托马斯 切斯   容易抚养型

   抚养困难型   发展缓慢型

(一)笑的发展

 1.自发性微笑(0~5周)

 2.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周~4个月) 3.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4个月以后)

   生理反射的哭

(二)哭的发展     应答性的哭

    操作性的哭(社会性的)

依恋是婴儿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一)婴儿依恋的发展阶段

鲍尔比

 1. 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2. 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3. 特殊情感联结阶段

4.互惠关系阶段

(二)婴儿依恋的类型

艾斯沃斯  1. 安全型依恋

          2. 回避型 依恋

          3. 反抗型依恋

   第三节 幼儿期的心理发展
第一单元 幼儿的游戏
幼儿期的年龄范围是3~6

游戏是幼儿期儿童的主导活动

游戏意义:1主导认知和社会性发展;2各种学习通过游戏进行;3游戏是幼儿教育最佳途径。

二、儿童游戏的发展三阶段

1.机能游戏;亲子游戏和模仿性游戏

2.象征性游戏,是幼儿期游戏特点,又叫假装游戏

3.规则性游戏;游戏的规则是外显的;角色都是内隐的。童年期及以后主要游戏。

   1岁以内的婴儿游戏是成人-婴儿游戏

   2岁婴儿的游戏是实物游戏

 婴儿末期以模仿性游戏为多。

2.幼儿游戏的主要特点

幼儿的游戏是象征性游戏。

象征性游戏的特征如下:

(1)以主题游戏为主,(2)与用于现实相仿的代替物(3)通过想象建构虚假游戏情境(4)富有创造性(5)游戏动机重在活动过程。

 (二)游戏的社会性发展

1.独自游戏  婴儿期的主要特点。

2.平行游戏   幼儿初期的游戏。

3.社会性学习  (1)协同游戏

             (2)合作游戏

三、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一)游戏是幼儿活动和情感愉悦的精神寄托

(二)促进幼儿认知和社会发展重要渠道

(三)是幼儿实现自我价值最佳载体

(四)游戏是儿童社会交往的最好园地

第二单元幼儿期的认知发展

一、记忆的发展

记忆发展特点:1无意识记为主,2形象记忆为主3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同时发展,相互作用。

二、记忆策略形成

 1、记忆策略的发展:

(1) 没有策略:5岁以前的儿童;

 (2)成人指导,运用策略,一般为5~8、9岁儿童;

  (3) 主动而自觉地采用策略,10岁以后记忆策略稳定发展。

2、幼儿后期能运用的记忆策略

     视觉复述策略

     特征定位策略

     复述策略

 思维的发展主要特征:

       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逻辑思维开始萌芽

幼儿想象发展

 1无意想象经常出现,有意想象日益丰富

  2再造想象占主要地位,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3通过教育和训练,幼儿创造想象会得到发展:(1)新颖性(2)神奇性(3)超越性(4)未来指向   

  幼儿言语发展

一、词汇发展

3 1000词,63000词,74000词。3-4岁发展最快

二、句子的发展

(一)理解句子策略:1语义策略2词序策略(4岁)3非言语策略

(二)掌握句法结构发展

   1不完整句到完整句

    2简单句到复合句

   3陈述句到多种形式

    4无修饰语到有修饰语

幼儿口语表达的发展
1.对话语言到独白语言

2.情境语向连贯语

第三单元 幼儿期的社会性发展

影响幼儿自尊因素:父母教养方式;同伴关系

幼儿第一逆反期:3-4岁。反抗父母控制,自主行动,自我意志

第四节 童年期的心理发展
童年期的年龄范围大约是7~12岁,属小学阶段

一、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

   1、是儿童的主导活动

   2、教和学是师生互动过程

   3、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4、学会学习是基本学习任务

   5、学习促进学生心理发展

一、记忆的发展

记忆策略:复诵、组织、系统化、巧妙加工

二、思维的发展

童年期的思维处于具体运算阶段

(一)童年期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

1、经历一个思维发展的质变过程

2、不能摆脱形象性的逻辑思维。

3、 10岁左右是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转折期。

(二)思维形式的发展特点

1.概括能力的发展

概括水平是儿童掌握概念的直接前提

2.推理能力的发展

推理是由一个判断或几个判断推出另一个新的判断的思维形式。

3.新的思维结构的形成

(1)掌握守恒

  数的守恒.长度守恒 7-9岁

  面积、重量守恒8.9-10岁

  容积守恒11-12岁

(2)思维具有可逆性

(3)补偿关系认知

4.逻辑推理规则的掌握:

(1)类别体系化

(2)序列化

自我中心 李文馥“类三山实验”

4-7岁有自我中心现象;9岁以后正确认知结果占主导地位;8岁是脱自我中心转折期

第三单元 童年期的社会性发展

自我控制,延迟满足(罗滕伯格)6-8岁1/3,9-11岁1/2,12-15岁,几乎都愿意等

影响自我控制因素:认知策略;榜样作用;家庭教育

道德发展

道德情感、道德认知、道德行为

亲社会行为条件1道德动机2为受帮助者着想3具备一定能力

欺负:直接身体欺负、直接言语欺负、间接欺负

欺负特点1我国发生率20%;2言语欺负出现多,直接欺负次之;3性别差异,男生直接身体欺负女生直接言语欺负,4可预测将来的适应不良

二、同伴关系的发展

(一)同伴交往中儿童的人气特点

  1.受欢迎的儿童

  2.不受欢迎的儿童

  3.受忽视的儿童

影响儿童在同伴中是否受欢迎的基本的因素是儿童本人的社会交往能力

四、友谊的发展

(一)儿童对友谊认识的发展

 1.短期游戏伙伴关系;3-5岁

 2.单向帮助关系6-9岁

 3.双向帮助关系9-12岁

4.亲密而又相对持久的共享关系

选择朋友因素:相互接近;行为品质学习成绩兴趣接近;人格尊重心理和谐相互敬慕。

父母控制6岁前;共同控制6-12岁;儿童控制12岁后。

第五节  青春期的心理发展
第一单元 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矛盾性

年龄范围大约为11、12~15、16,大体相当于初中阶段。第二加速期。

一、生理发育高峰

(一)身体外型的变化

1.身高,每年儿童3-5厘米,青春期6-8厘米,甚至10-12厘米

2.体重:每年4.5-5.5公斤

(三)性的发育和成熟

  1.性器官发育

  2.第二特征的出现

  3.性机能成熟

月经10-16,平均13岁,18成熟

遗精12-18,平均14.5 18-20成熟

第一单元  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矛盾性

二、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

  1.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

  2.心理断乳与精神依赖之间的矛盾

  3.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

  4.成就感与挫败感的交替

第二单元 青春期的认知发展
一、记忆容量的发展

少年期的记忆容量达到11.04,超出成人短时记忆容量。

第三单元  青春期的社会性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强烈关注自己的外貌和体征

(二)深切重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

(三)强烈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

(四)有很强的自尊心

思维发展

1.形式运算阶段

(1)摆脱了具体内容束缚

(2)假设演绎推理能力发展

2.抽象逻辑推理能力显著发展

少年期是自我意识的第二飞跃期(婴儿期是第一次)

二、情绪变化特点

(一)不能自我控制的情绪波动

(二)青春期躁动

三、第二反抗期

第一反抗期(2-4岁,多在3岁)的独立自主要求,主要在于争取自我主张和活动与行为动作的自主性与自主权。

第二反抗期(小学末和初中段;10-11岁至15-16)青春发育期,表现要求人格的独立

表现:1.为独立意识受阻反抗

      2.为社会地位平等性抗争

      3.观念上的碰撞

网络成瘾表现:1不由自主的强迫性网络使用,2.在网游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3.一旦停止网游会出现生理心理明显或严重的不良反应4.网游中的成就会强化无限上网的欲望,恶性循环。

网瘾成因:1网游本身特征,2青少年本身特点及个体人格特征3家庭环境不良和学校压力大

青春期精神分裂:思维紊乱,不能控制情绪,人格混乱,扭曲或脱离现实。成因:1遗传2身心发展迅速发展种种不适应、不平衡和危机感3.青春期性机能的迅速发展和成熟,初恋失恋等诱因。

自杀倾向:15-34岁人群的首位死因。女性高于男性,男性刚性自杀,易死亡,女性柔性自杀,易救回。原因:心理障碍、家庭环境、学校压力、个人遭遇

青少年犯罪特点:1犯罪率上升,2犯罪年龄下降趋势3女性增加4暴力化团伙化。原因:家庭、同伴和群体压力、自身因素。

第六节  青年期的心理发展
青年期年龄范围1718~35

斯普兰格将青年期形容为“第二次诞生”第一次是为了生存而诞生,第二次是为了生活而诞生

特征:1生理心理达到成熟2进入成人社会承担社会义务,3生活空间扩大4开始恋爱结婚

青年期的思维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二元论阶段、相对性阶段、

约定性阶段。

同一性症候群:1同一性意识过剩2选择的回避和麻痹状态3与他人距离失调4时间前景的扩散5勤奋感丧失6否定的同一性选择

道德认知,科尔伯格两难故事

1前习俗水平,外在标准

(1)惩罚服从(2)功利取向

2习俗水平 ,遵从社会规范

(1)好孩子(2)好公民取向

3后习俗水平 道德标准内化

(1)社会契约(2)普遍道德原则取向

第七节 中年期的心理发展
中年期一般指35或40岁~60岁或65岁。“第二个青春期”

女性更年期发生在45~55岁之间,一般持续8~12年

卡特尔,液体、晶体智力

液体智力随神经系统发展而变

   化,加工处理信息和问题解决

晶体智力通过掌握社会文化经验

    而获得的智力

成年期自我发展水平:1尊奉者水平,2公平水平、3自主水平、4整合水平;影响因素:年龄、受教育水平、认知发展水平

第一单元  老年期心理变化观

老年期一般指60岁以后的人生阶段。

一、老年丧失期观

二、毕生发展观

1.心理发展贯穿人的一生、

2.不同心理机能发展的形态和变化速率有差异。

3.心理发展总是由生长和衰退两个方面结合而成的

4.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多种。

第二单元 老年人的认知变化
感知觉 衰退最早、变化最明显

50-60是听觉衰退转折期

二、老年期记忆衰退变化

1.机械记忆衰退快,意义记忆慢

2.再认能力比回忆保持好

3.识记和回忆“姓氏”最难

老年期人格特征变化:

1不安全感2孤独感3适应性差

4拘泥刻板性并趋于保守

<, P>5回忆往事


第三单元 老年期的社会性变化
一、退休前后的生活变化

适应退休的过程分为4个时期:.1.期待期2.退休期3.适应期4.稳定期

变态心理学

一、对心理异常现象的早期关注

公元前400年,古希腊医生希波克里特(希波克拉底)认为:人的异常心理和行为是大脑受损所致。17世纪中叶,神经科学有了发展,1861年布洛卡、帕斯德

正常的心理活动正面的功能:      

    1、生物属性:适应环境

    2、社会属性:人际交往

    3、正常反应认识世界及规律

李心天(1991)标准化的区分

       1、医学标准           

       2、统计学标准      

       3、内省经验标准   

       4、社会适应标准              

心理学的区分原则(郭念锋)

 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2、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          

  3、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认知障碍

一、感知障碍

(一)感觉障碍

1、感觉过敏:多见于神经症和感染后虚弱状态患者。

2、感觉减退:多见于抑郁状态、木僵状态和意识障碍。

3、内感性不适:多见于神经症、精神分裂症、抑郁状态和脑外伤后综合征。

知觉障碍

1、错觉,病理性错觉常在意识障碍时出现,带有恐怖色彩,多见于器质性精神障碍的谵妄状态

2、幻觉,分为幻听、幻视、幻嗅、幻味、幻触和内脏性幻觉。

(1)幻听:见于多种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器质性、心因性功能性精神障碍

(2)幻视:见于精神分裂、脑器质病变、高烧患者

(3)幻嗅:常见于精神分裂、颞叶癫痫和颞叶肿瘤患者有时可见

(4)幻味:多见精神分裂

 (5)幻触:精神分裂或癫痫等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6)内脏幻觉;精神分裂和严重抑郁症发作。

按体验来源分:真性幻觉和假性幻觉

真性幻觉:幻觉形象鲜明,同外界客观事物一样,存在于外部空间

假性幻觉:幻觉形象不够鲜明生动,产生于患者的主观空间如脑内、体内,幻觉不是通过感觉器官而获得,如患者叙述可以不用眼睛看到头脑里有一个人像

按幻觉产生条件分:

  1.机能性幻觉:多见于精神分裂和心因性精神病

  2.思维鸣响:思维回响;表现为患者能听到自己所思考的内容,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3.心因性幻觉:强烈心理因素影响下出现的幻觉,与应激相关精神障碍、癔症。

三)感知综合障碍

视物变形症:分为视物显大症和视物显小症

时间感知综合障碍:如感到时间在飞逝,似乎身处于时光隧道中,外界世界变化异常的快;或感到时间凝固,岁月不再流逝

非真实感:周围事物感到发生了变化,如隔了一层帷幔,像是一个舞台布景,房屋树木是纸板作的,毫无生气,周围人像木偶,患者有自知力,见于抑郁症、神经症、精神分裂症。

窥镜症;多见于精神分裂和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思维形式障碍

1、思维奔逸,多见于躁狂症或心境障碍躁狂发作。

2、思维迟缓,多见于抑郁症或心境障碍抑郁发作。

3、思维贫乏;见于精神分裂症、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痴呆状态

4、思维松弛或思维散漫。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早期。

5、思维破裂,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6、思维不连贯,多见于脑器质性和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而有意识障碍时。

7、思维中断。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8、思维插入和思维被夺,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9、思维云集又称强制性思维,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和脑器质性障碍

10、病理性赘述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11、病理性象征性思维,见于精神分裂症。

12、语词新作,多见于精神分裂

13、逻辑倒错性思维,精神分裂

思维内容障碍:妄想、强迫观念、超价观念

一妄想常见种类
1.关系妄想,多见精神分裂

2.被害妄想,精神分裂,偏执性精神障碍

3.特殊意义妄想

4.物理影响妄想,精神分裂

5.夸大妄想;躁狂发作、精神分裂、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6.自罪妄想(罪恶妄想)抑郁发作,精神分裂

7.疑病妄想:精神分裂,更年期和老年期精神障碍

8.嫉妒妄想:精神分裂、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更年期精神障碍

9.钟情妄想;精神分裂

10.内心被揭露感;精神分裂

11.被窃妄想、变兽妄想、非血统妄想等

2、强迫观念: 称强迫思维,指在脑中反复出现的某一概念或相同内容的思维,明知没必要,但又无法摆脱。强迫性回忆、强迫性穷思竭虑、强迫性对立思维、强迫性怀疑,经常伴有强迫动作,见于强迫症,不同于强制性思维(精神分裂)

3、超价观念: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错误观念,其发生一般均有事实的根据,但这种观念偏激,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明显地影响患者的行为及其它心理活动,它的形成有一定的性格基础和现实基础,而没有逻辑性障碍,如狂热的迷信观念,多见于人格障碍和心因性障碍

注意障碍

1、注意减退:多见于神经衰弱、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及意识障碍

2、注意狭窄:见于激情状态、专注状态或有意识障碍、智能障碍的患者

记忆障碍

1、记忆增强,对病前不能且不重要的事都能回忆起来,见于躁狂发作、抑郁发作也可见偏执状态。

2、记忆减退

3、遗忘:.A逆行性遗忘:指回忆不起疾病发生之前某个阶段的事件,  B.顺行性遗忘:指不能回忆疾病发生以后一段时间的经历,    C.心因性遗忘:指对生活中某一特定阶段的经历完全遗忘,

4、错构:是记忆的错误,并坚信不移。

5、虚构:脑器质性疾病。

智能障碍及自知力障碍
 1、精神发育迟滞:2、痴呆:

以程度变化为主的情感障碍

1、情感高涨:多见于躁狂发作

2、情感低落:最常见于抑郁发作,器质性和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

3、焦虑:多见于焦虑症、恐惧症4、恐怖:常见于恐惧神经症

以性质改变为主的情感障碍
1、情感迟钝:2、情感淡漠3、情感倒错:

脑器质性损害的情感障碍
1、情感脆弱:脑动脉硬化精神障碍,神经衰弱

2易激惹性:器质性精神障碍和躁狂状态功能性精神障碍

续时间短,常见于疲劳状态、躁狂症、人格障碍、神经症或偏执性精神病

3、强制性哭笑: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4、欣快:痴呆基础上的情感高涨。

意志行为障碍

一、意志增强:

二、意志缺乏: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痴呆患者。

三、意志减退:

四、精神运动性兴奋: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的青春型或紧张型,也可见于意识障碍的 谵妄状态。

五、精神运动性抑制

1.木僵 :精神分裂紧张症,抑郁性木僵、心因性、器质性木僵

2.违拗 :精神分裂紧张症

3.蜡样屈曲:精神分裂紧张症

4.缄默:精神分裂紧张症、癔症

5.被动性服从  精神分裂紧张症、

6. 刻板动作.精神分裂紧张症       7. 模仿动作:精神分裂紧张症、其他精神障碍

8. 意向倒错:精神分裂清春型       

9. 作态:精神分裂清春型

10. 强迫动作:强迫症、精神分裂

常见精神障碍

第一单元 精神分裂及其他妄想型障碍

 一、精神分裂症:一种病因未明的精神疾病,具有感知、思维、情感、意志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精神活动的不协调或脱离现实为特征。

特点:无意识障碍、无智能障碍、无自知力。

类型:青春型、偏执型、紧张型、单纯型。

二、偏执性精神障碍

三、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

特点:1.在两周内急性起病

        2.以精神病性障碍为主

        3.起病前有相应的心因

        4.在2~3个月内痊愈

第二单元    心境障碍

一、躁狂发作:情绪高涨、思维 奔逸、精神运动性兴奋。

发作形式:  轻型躁狂

无精神病症状躁狂

有精神病症状躁狂

复发性躁狂。

二、抑   

特点 :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动作行为减少

发作形式:轻性抑郁、无精神病性症状抑郁,有精神病症状抑郁、复发性抑郁

三、双相障碍

表现为情绪高涨与情绪低落交错发作。

四、持续性心境障碍

1、环性心境障碍

2、恶劣心境障碍

第三单元    神经症

五个特点:1意识的心理冲突2精神痛苦3持久性4神经症妨碍病人的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5没有器质性病变做基础  

许又新《神经症》

1病程:不足三月,3月-1年,1年以上,1.2.3分

2精神痛苦程度:主动摆脱;借助外力摆脱;无法摆脱。1,2,3分

3社会功能:轻微妨碍,显著影响,完全影响。1.2.3分

4-5分,可疑病例,6分以上可判定为神经症。

森田认为,神经症患者对自己的心身变化特别敏感,过于消极地评价;追求完美,求全责备,易于陷于慢性挫折状态,自信心不足,常为自卑而苦恼;自以为是,对事物作出主观片面地评价,不做冷静地分析。神经症地本质纯属主观问题,而不是客观地产物,患者总是把精神能量投向自身,对自身的细微变化特别关注和敏感,使他们对一些微不足道、常态下可以忽略的、生理范围的变化感受十分强烈,出现明显的不适感,而这种不适又会强化注意,使注意愈发集中固着于这种不适感,从而形成神经症症状(精神交互作用)

第四单元 应激相关障碍

一、急性应激障碍。刺激后数分钟或数小时发病,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意识范围狭隘,定向障碍,言语缺乏条理,对周围事物感知迟钝,可出现人格解体,有强烈恐惧,精神运动性兴奋或精神运动性抑制。

二、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延迟性心因性反应。在遭受强烈的或灾难性精神创伤事件之后,数月至半年内出现的精神障碍。

三、适应障碍。通常在遭遇生活事件后1个月内起病,病程一般不超过6个月。

第五单元 人格障碍

临床常见的人格障碍有 :

   (一)偏执性人格障碍    

   (二)分裂样人格障碍

   (三)反社会性人格障碍

   (四)冲动性人格障碍

   (五)表演性人格障碍    

   (六)强迫性人格障碍

   (七)焦虑性人格障碍    

   (八)依赖性人格障碍

第六单元 心理生理障碍

 一、进食障碍 :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及神经性呕吐。

二、睡眠障碍 失眠症、嗜睡症和某些发作性睡眠异常情况(如睡行症、夜惊、梦魇等)

第七单元   

一、分离性障碍。 又称癔症性精神障碍,是癔症较常见的表现形式,包括癔症性意识障碍、情感爆发、癔症性假性痴呆、癔症性遗忘、癔症性身份障碍、癔症性漫游、癔症性精神病等。

二、转换性障碍

无器质性病变

1.运动障碍,肢体瘫痪.行走不能

2.感觉障碍.过敏、缺失、异常..

三、癔症的特殊表现形式

流行性癔症或叫癔症的集体发作第五节 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

  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 1946年)认定心理健康的标志是:“ ①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②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③有幸福感;④在职业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评估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评估心理健康的三标准:

      许又新(1988)提出心理健康可以用三类标准(或从三个维度)去衡量,即体验标准、

操作标准、发展标准。

 二、心理健康十标准:

     郭念锋于1986年在《临床心理学概论》一书中提出评估心理健康水平的十个标准。

(一)心理活动强度         (二)心理活动耐受力

(三)周期节律性

(四)意识水平 (五)暗示性    

(六)康复能力

(七)心理自控力               (八)自信心   (九)社会交往                   ( 十)环境适应能力

第六节  心理不健康状态的分类

一、一般心理问题

1由于现实生活、工作压力、处事失误等因素产生内心冲突

2不良情绪不间断持续一个月。或持续两个月不能自行化解

3在理智控制下。不失常态

4不良情绪的激发仅局限于最初事件,其他事件不引起不良情绪

 二、严重心理问题

1引起问题的原因是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因素激发,

2从产生痛苦情绪开始不间断或持续两个月以上半年以下

3.刺激强度越大,反应越强烈

4.类此刺激也可引起痛苦即反应对象被泛化。

三、神经症性的心理问题 (即可疑神经症)

  此类型已接近神经衰弱或神经症,或者它本身就是神经衰弱或神经症的早期阶段。 

压力与健康

从心理学角度看压力

二、压力源的种类                        

1.生物性压力源:2.精神性压力源:3.社会环境性压力源

三、压力源的测评  

1、社会再适应量表(SRRS)

2、日常生活中小困扰的测量

3、知觉压力的测评(PSS)           

四、压力的内省体验

    1931年,勒温和米勒按冲突的形式,将内心冲突分为四大类:

1、双趋冲突    2、趋避冲突

3、双避冲突  4、双重趋避冲突

第二单元     压力的适应

一、压力的种类:

(1)一般单一性生活压力         

(2)叠加性压力  

A.同时性叠加压力;

B.继时性叠加压力。

(3)破坏性压力  

    灾难症候群。其产生及特性有三个阶段:

   A.惊吓期;B.恢复期;C.康复。          

二、压力的适应 :

    在适应压力的三个阶段中,人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状态各有特点(塞利,1956年)。     

警觉阶段、搏斗阶段、衰竭阶段

心理测量

第一单元   测量与测量量表

    测量的三个元素

事物:(实际是事物的特征)

数字:区分性、序列或等级性、等距性、可加性

法则:IQ测验,根据智力理论编制,以得分多少衡量

二、测量的基本要素

1.参照点:确定事物的量,须有一个计算的起点,这个起点  叫参照点。绝对零点相对零点

2单位:(1)确定的意义(2)相同的价值

三、测量量表 斯蒂文斯 分类

命名量表    顺序量表

等距量表    等比量表

心理测量的性质:间接性、相对性、客观性

心理测验分类:

按功能:智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人格测验

按测验材料性质:文字测验、操作测验

按严谨程度:客观测验、投射测验

按测验方式:个别测验、团体测验

按测验要求:最高行为测验、典型行为测验。

科学心理测验首先倡导科学心理测验的学者是高尔顿;他的学生皮尔逊创立积差相关法。1890年卡特尔《心理》上发表“心理测验与测量”一文,是首次出现心理测验。1904比内应法国教育部邀请与西蒙研究鉴别学生智力,次年《心理学年报》发表论文。

19世纪80年代是高尔顿的十年,90年代是卡特尔的十年,20世纪头十年是比内的十年。此后心理测验有四个方面:操作测验的发展、团队智力测验的发展、能力倾向测验的发展、人格测验的发展。

常模团体的条件:1群体的构成必须明确界定2.团体必须是所测群体的代表性样本3.样本的大小要适当4.标准化样组是一定时空的产物。

取样方法: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组抽样、分层抽样

常模类型:发展常模、百分位常模、标准分常模

发展常模:发展顺序量表、智力年龄、年级当量

百分位常模:百分等级(应用最广的表示测样分数方法)、百分点、四分位数和十分位数

标准分常模:线性转换的标准分数、非线性转换的标准分数。

线性转换 标准分z=(X-x’)/SD

X是原始分x’是样本平均数,SD是标准差

非线性转换标准分计算步骤:1对每个原始分数计算累计百分比2在常态曲线面积表中,求出对应于该百分比的z分数。

智商及意义

比率智商IQ=MA/CA*100

    心理年龄除以实际年龄

离差智商IQ=100+15(X-x’)/SD

测验的信度:同一受测者不同时间内用同一测验,所得结果一致程度。分为重测信度、复本信度、内部一致性信度、评分者信度

影响信度的因素:样本特征、测验长度、测验难度、时间间隔

效度所测量的与所要测量的心理特点之间的符合程度,即准确性。

效度的性质:相对性、连续性

效度的评估方法(美国心理学会1974《教育与心理测量之标准》):内容效度、构想效度、效标效度

效度的功能:预测误差、预测效标分数、预测效率指数

影响效度的因素:1测验本身因素

2干扰因素、3样本团体的性质、4校标的性质

难度    P=R/N*100%

 R答对人数N全体人数

受测者误差及控制方法:1应试技巧与练习效应2动机与焦虑因素

3反应定势

第六章  咨询心理学知识

一、心理咨询产生的学术背景
高尔顿个体差异、自由联想1882

卡特尔《心理测验与测量》(1890)

韦特默 儿童行为矫正诊所 1904

比内-西蒙 智力测验 .1904年

大卫  学生行为指导  1907年

帕林斯  职业指导运动 1908年

心理咨询起源于1896年诞生的《临床心理学》。

韦特默是心理咨询学的启蒙者。

20世纪30年代明尼苏大大学对心理测验和个体差异研究贡献。代表人物威尔森

1953年美国心理学会规定咨询师培养标准

第三单元:心理咨询师的基本条件

一、咨询师应有的思维方式与态度

二、心理咨询师应有的心理素质:品格、自我修复和觉察能力、善于容纳他人、责任心、自知之明。

第一单元:精神分析理论观点

一、分区观点:潜意识、意识

二、结构观点:本我自我超我

三、动力学观点 力比多

四、发展观点:口预期、肛欲期、生殖器期、潜伏期、生殖期

五、适应观点:本能、自我防御

第二单元 行为主义理论观点

巴甫洛夫:   经典条件反射学说

桑代克:       尝试-错误说

华生:        R=   f(S)

斯金纳:      操作条件反射

班杜拉:       社会学习理论

沃尔普:       行为治疗

第三单元 认知心理学观点

信息加工过程最重要

埃利斯 合理情绪疗法 ABC模型

贝克/雷米   认知疗法

梅肯鲍姆     认知行为疗法

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

以人本主义哲学理念为基础

以咨询关系的建立为中心

以无条件积极关注为前提

以平等、温暖、真诚等技术为重要手段以激发潜能、达到自我实现为目的

代表人物:罗杰斯    马斯洛

人性心理学

郭念锋从人性出发才能正确阐明人的心理活动、心理结构、心理动力、个性及其发展、心理病理变化等问题

咨询的对象:1精神正常,遇到现实问题2精神正常,心理水平较低3特殊对象,治愈或潜伏的精神病患者

心理咨询的任务

1.认识自己的内、外世界

2.了解和改变不合理观念

3.学会面对现实和应对现实

4.使求助者学会理解他人

5.使求助者正确认识自我

心理咨询的分类

按性质分:发展心理咨询

         健康心理咨询

 按咨询的规模:个体咨询

               团体咨询

按咨询时程: 短程咨询  1~3周

    中程咨询  1~3月

    长期咨询   3个月以上

按咨询形式:门诊、电话、互联网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的一般程序

资料的收集、资料的分析、综合评估、诊断、鉴别诊断、咨询方案的制定

幼儿、儿童的心理咨询

对3岁以前的幼儿来说,心理发展的最大威胁是安全感得不到满足。

4-6岁儿童有简单的道德观念,关注自尊自信,成人此阶段要注意不要在言语上伤害孩子。

心理障碍多以行为障碍为主:

    多动、多余动作、攻击、退缩行为等

 少年期的心理咨询

女孩在12~14岁,男孩在13~16开始有独立意识,  萌发性爱。

最需要成人的理解,同伴的友谊。

最需要父母师长的爱、温暖、关心和爱护。

青年期的心理咨询

主要问题:适应不良

主要特征:为进取而处在不断的焦虑中

主要原因:升学压力、就业压力、

感情困惑、人际关系等

中年人的心理咨询

主要问题:焦虑    抑郁

主要原因:来自社会、家庭、事业、自我的 重负和压力。             

老年人的心理咨询

心理需求1健康和依存的需求

2工作的需求3安静的需求

4尊敬的需求

恋爱问题的心理咨询

爱情  是同时满足人类三种基本需求(性、美感、依附),并得到体验的过程。

婚姻问题的心理咨询

抛开细节,锁定三个要点: 情爱、                                    理解、相互依附

对婚恋问题的咨询原则

1遵守与婚恋相关的法律和道德规范

2判断感情的性质和程度

3如求助者处于非理性恋爱中,帮助他们分析、梳理心理因素

4改变求助者不合理的思维方式

影响夫妻关系的因素

结婚动机、恋爱过度情绪化

角色适应不良、心理相容问题

家庭问题的心理咨询原则

将问题具体化、客观化

以求助者的观点为核心来展开讨论

任何时候都不替求助者做决定

严格保护求助者的隐私

尽量坚持夫妻双方同时参加咨询

性心理咨询

性道德的特点:多样性、一致性、继承性、双重性

依据严重程度:性行为失调

    性行为障碍、  性行为变态

性心理问题

性角色问题、性动机偏离、性对象的偏离

 

 

 

 

 

 

 

心理诊断技能

一、初诊接待与资料的搜集、整理  1、如何进行初诊接待;

    2、摄入性会谈;

    3、正确使用心理测验;

4、一般临床资料的整理与评估;

    5、了解求助者的既往史,

         寻找有价值的资料。

二、初步诊断

1确定关键点

2对求助者形成初步印象,对一般心理健康水平进行分析

3确定是否属心理咨询工作范围

4.一般心理问题诊断

5.严重心理问题诊断

6.提出心理评估报告

心理咨询技能

一、建立咨询关系:尊重、热情、真诚、 共情、积极关注

二、制定个体心理咨询方案

1、商定咨询目标、

2商定咨询方案

三、个体心理咨询方案的实施

1实施咨询方案的策略与框架

2.参与性技术    3影响性技术

4放松训练      5阳性强化法

6.合理(理性)情绪疗法

7克服阻碍咨询的因素

8咨询效果评估

心理测验技能

一、智力测验

韦氏成人智力测验(WAIS-RC)

联合瑞文测验(CRT)

中国比内测验

二、人格测验

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MMPI)

卡氏16种人格测验(16PF)

艾森克人格问卷(EPQ)

三、心理与行为问题评估

90项症状清单(SCL-90)

抑郁自评量表(SDS)

焦虑自评量表(SAS)

四、应激及相关问题评估

生活事件量表(LES)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

应对方式问卷(CSQ)

心理诊断技能(三级)

第一节

初诊接待与资料的收集、整理
第一单元 
心理咨询室应具备的条件

1能显示专业的特点

2具有保密的功能

3能提供适当宽敞的空间,10平

4配置舒适的座椅

5配置必备的设备,无干扰作用

二、工作程序:

1、做好咨询前的准备工作。

2、礼貌接待和礼貌用语。

3、间接询问,避免直接询问。

4、询问结束后,明确表明态度。

5、向求助者说明保密原则。

6、向求助者说明心理咨询的性质。

7、说明求助者的权利和义务。

8、与求助者进行协商,确定使用哪种咨询方式。

保密例外:

求助者同意、

司法机关要求、

针对咨询师的伦理或法律诉讼、

法律规定的保密问题限制、

对自身他人即刻伤害或死亡威胁

求助者患危及生命的传染病

四、注意事项

1、避免紧张情绪。

2、语速适中,语调平和,语言清楚,语义清晰。

3、反复说明心理咨询中的保密原则。

4、说明心理测量功能的有限性。

5、咨询时的仪态。

第二单元      摄入性会谈

二、工作程序

确定会谈的目标、内容与范围

  参照点如下:

(1)求助者主动提出的求助内容;

(2)心理咨询师在初诊接待中观察到的疑点;

(3)心理测评结果的初步分析中所发现的问题;

(4)上级心理咨询师为进一步诊断而下达的会谈目标;

2、确定提问方式

3、倾听

4、控制会谈内容与方向

控制会谈和转换话题的方法有:释义、中断、情感反射、引导等。

5、对会谈内容归类

6、结束会谈

会谈法的种类包括

  A摄入性会谈、B鉴别性会谈、

  C治疗性会谈、D咨询性会谈、

  E应急性或危机性会谈。

附一:桑德伯格提纲

 1、身份资料; 2、来就诊的原因和对治疗服务的期望;

3、现在及近期的状况;

4、对家庭的看法;

5、早年回忆;6、出生和成长;

7、健康及身体状况;

8、教育及培训;9、工作记录;

10、娱乐;11、性欲的发展;

12、婚姻及家庭资料;

13、社会基础;14、自我描述;

15、生活的转折点和选择;

16、对未来的看法;

17、求助者附加的其他任何材料。

附二:马隆—沃德提纲

1、外表和行为 3、思维内容

2、交谈过程中的语言特点

4、认知过程及功能 5、情绪

6、灵感与自知力

B.提问不当所带来的消极作用:

(1)造成依赖 (2)责任转移

(3)减少求助者的自我探索

(4)产生不准确的信息

(5)产生防卫心理和行为

(6)提问过多可影响交谈中必要的概括与说明

附:凯利关于不好的提问性质的归类

 1、“为什么……”的问题

2、多重选择性问题

3、多重问题  4、修饰性反问

5、责备性问题  6、解释性问题

四、会谈法注意事项

 1、态度必须保持中立;

2提问中避免失误;3不讲题外话;

4、不能用指责、批判性语言阻止或扭转求助者的会谈内容;

5、在摄入性会谈后不应给出绝对性结论;

6、结束语要诚恳、客气。

第四单元

一般临床资料的整理与评估

二、工作程序

1、按如下提纲整理归纳一般资料:(1)人口学资料;(9)其他。

(2)生活状况;(3)婚姻家庭;(4)工作记录;(5)社会交往;(6)娱乐活动;(7)自我描述;(8)个人内在世界的重要特点;2、按如下提纲整理个人成长史资料:

(1)婴幼儿期;(2)童年生活;

(3)少年期生活;(4)青年期;

(5)个人成长中的重大转化以及现在对它的评价。

3、按如下提纲整理求助者目前精神、身体和社会工作与交往状态:

(1)精神状态;(2)身体状态;

(3)社会工作与社会交往。

4、对资料来源的可靠性予以说明:(1)如果是来自亲友或中介人所提供的资料,应首先判断其真实程度并给予附加说明后方可使用。(2)如果是来自心理咨询人员所提供的资料,应对其初步诊断性的结论进一步核实后方可使用。

5.按资料性质分类整理

赋予某种资料以具体意义时的思路:(1)就事论事(现象描述)

(2)寻找相关(关联事件)

(3)迹象分析(原因推断)

3、影响资料可靠性的可能因素

(1)随意的交谈、咨询师的倾向性可能给求助者形成暗示,造成求助者自我评价和环境判断失真。

(2)早期印象,会诊和小组讨论是克服早期意向的有效措施

(3)求助者的处境和人格特点

         初步诊断

引起心理问题的关键点内涵:

(1)该因素是多数临床表现的原因或者与多数临床表现有内在联系。

(2)该因素在个体发展中持久地存在着并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改变自身的形式,但无论形式如何改变其本身性质不变。

找关键点或关键因素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技能。

确定求助者的问题是否属于心理咨询的工作范围

1、掌握判断正常与异常的心理活动的三项原则:

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2)精神活动的内在协调一致性原则(3)个性的相对稳定性

    自知力是指患者对其自身精神病态的认识和批判能力。

 自知力标准有三条:A.知道自己有症状; B.知道自己为何有症状;

      C.有求治欲望。

一般心理问题的诊断

二、工作程序

1分析求助者问题是否有器质性病变做基础

2根据区分正常与异常心理学原则,分析求助者自知力及有无精神病性症状,与精神病性问题相鉴别

3分析求助者内心冲突类型,与神经症性问题相鉴别

4分析求助者情绪是否泛华,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

5确定求助者心理问题持续时间、心理、生理及社会功能影响程度

6形成初步诊断

严重心理问题的诊断

二、工作程序

1分析求助者问题是否有器质性病变做基础

2根据区分正常与异常心理学原则,分析求助者自知力及有无精神病性症状,与精神病性问题相鉴别

3分析求助者内心冲突类型,与神经症性问题相鉴别

4分析求助者情绪是否泛化,若已泛化需分析泛化的具体表现

5确定求助者心理问题持续时间、心理、生理及社会功能影响程度

6形成初步诊断

第六单元提出心理评估报告

二、工作程序

1、临床资料的核实。

2、评估求助者的心理、生理及社会功能状态。

3、导致心理问题的原因的分析。

第一节 建立咨询关系

尊重 热情 真诚 共情 积极关注

确定咨询目标前期准备工作,咨询师收集资料围绕7个问题进行:whywhatwhenwherewhowhichhow

有效的咨询目标特征:心理学范畴、积极、具体或量化的、可行的、可以评估的、双方接受的、多层次统一的。

第三节个体心理咨询方案的实施

第一单元  参与性技术(一):

倾听时容易出现的错误

 1打断求助者

  2急于下结论

  2轻视求助者的问题

  3干扰、转移求助者话题

  4作道德或正确性的评判

  5不适当运用咨询技巧:

  (1)询问过多  (2)概述过多

  (3)不适当的情感反应

倾听时应当给予适当的鼓励性回应

开放式与封闭式提问技术

开放式询问:收集资料

  词语:什么、如何、为什么、怎么样

 注意:方式、语气、语调、态度

它没有固定的答案,容许求助者自由到发表意见,从而带来较多的信息。

封闭性询问:确证资料

  词语:是不是、对不对、有没有、要不要

  注意:不过多运用

鼓励和重复技术

含义:直接重复求助者的话或仅仅以某些词语如“嗯”、“说下去”等,来强化对方叙述的内容并鼓励其进一步讲下去。

意义:促进会谈继续、促进会谈朝向某一方向深入

具体化运用条件:

  1问题模糊  2过分概括  3概念不清

参与性概述

含义:指咨询师把求助者的言语和非言语行为包括情感综合整理后,以提纲的方式再对求助者表达出来。

非言语行为的理解和把握

1正确把握非言语行为的各种涵义   多观察、多比较、多思考

2全面观察非言语

  注意背景因素

  不要轻率表露不成熟看法

3注意言语内容和非言语内容的不一致

八种参与性技术

倾听  开放式提问与封闭式提问

鼓励和重复    内容反应

情感反应        具体化

参与性概述    非言语行为的理解与把握

第二单元 影响性技术(一):

面质

含义:又称质疑、对质、对峙、对抗、正视现实等,是指咨询师指出求助者身上存在的矛盾。

常见矛盾:

  1言行不一 2理想与现实不一 3前后言语不一 4咨访意见不一

目的:

  1促进对方深入了解自己   

2促进对方放下防御

  3促进对方自我统一       

4咨询师为对方树立榜样

5使求助者自己被掩盖的资源

运用注意事项:

  1要有事实根据  

  2避免个人发泄   

3避免无情攻击

4以良好咨访关系为基础

5可用尝试性面质

自我开放:也称自我暴露、自我表露。指咨询师的提出自己的情感、经验与求助者共同分享。

  第一种是咨询师把自己对对方的体验感受告诉求助者

  第二种是分享与求助者所谈内容有关的个人经验

注意:简洁、为有助于来访者服务、自然、建立在良好咨访关系基础上

影响性概述

含义:咨询师将自己所叙述的主题、意见等经组织整理后,以简明扼要的形式表达出来。中间或结束时使用。

意义:使整个咨询过程脉络清楚,条理分明,有利于帮助求助者把握咨询全局,加深印象。

非言语行为的作用:

  1加强言语   3实现反馈

  2配合言语   4传达感情

主要的非言语行为

  1目光注视 2面部表情

3身体语言   4声音特质

 5空间距离 6衣着和步态

八种影响性技术

面质              解释

指导              情感表达

内容表达       自我开放

影响性概述    非言语的运用              

放松训练是行为疗法中使用最广的技术之一。

呼吸放松法:鼻腔呼吸放松法、腹式呼吸放松法、控制呼吸放松法

阳性强化法:行为主义理论,也称正强化法或积极强化法

操作过程:1明确目标行为、

        2监控目标行为、

 3设计干预方案,明确阳性强化物

        4实施强化

        5、追踪评估

代表人物:巴甫洛夫、华生、 桑代克、斯金纳、艾森克、沃尔普、拉扎罗斯、班杜拉、贝克

行为矫正常用法:增强法、惩罚法、消退法、代币管理法。

建立新行为常用技术:行为塑造技术、行为渐隐技术。

合理情绪疗法(RET)是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于20世纪50年代首创的一种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这种方法旨在通过纯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的途径,改变求助者的非理性观念,以帮助他解决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

合理情绪疗法工作程序:

 (一)心理诊断阶段,明确ABC

咨询师的主要任务是根据ABC理论对求助者的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和诊断,通过与求助者交谈,找出他情绪困扰和行为不适的具体表现(C),以及与这些反应相对应的诱发性事件(A),并对两者之间的不合理信念(B)进行初步分析。

  (二)领悟阶段:(三种领悟)

咨询师的任务和前一阶段没有严格区别,只是在寻找和确认求助者不合理信念上更加深入;而且通过对理论的进一步解说和证明,使求助者在更深的层次上领悟到他的情绪问题不是由于早年生活经历的影响,而是由于他现在所持有的不合理信念造成的,因此他应该对自己的问题负责。

   (三)修通阶段:

合理情绪疗法中最主要的部分。咨询师主要任务是运用多种技术,使求助者修正或放弃原有非理性观念,代之以合理信念,从而使症状得以减轻或消除。

  常用的方法技术。

   (1)与不合理信念辩论

这是合理情绪疗法最常用最具特色的方法,它来源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辩证法。

当涉及到求助者对周围的人或环境方面的一些不合理信念时,咨询师可运用“黄金规则”来反驳求助者对别人和周围环境的绝对化要求。

黄金规则是指“象你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那样去对待别人”这样一种理性观念。

(2)合理情绪想象技术

首先,使求助者在想象中进入产生过不适当的情绪反应或自感最受不了的情境之中,让他体验在这种情境下的强烈情绪反应。

然后,帮助求助者改变这种不适当的情绪体验,并使他能体验到适度的情绪反应。

最后,停止想象。让求助者讲述他是怎样想的,自己的变化,如何变化的。对求助者情绪和观念的积极转变,咨询师应及时给予强化,以巩固他获得的新的情绪反应。

(3)家庭作业

它是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的辩论在一次治疗结束后的延伸,即让求助者自己与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主要有:RET自助表和合理自我分析报告(RSA)。

(4)其他方法

自我管理程序,这是根据操作条件反射的原理,要求求助者运用自我奖励和自我惩罚的方法来改变其不适应的行为方式。

另一种方法被称为“停留于此”,即鼓励求助者呆在某个不希望的情境中,以对抗逃避行为和糟糕至极的想法。

(四)再教育阶段

    咨询师在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前几个阶段治疗所取得的效果,帮助求助者进一步摆脱原有的不合理信念及思维方式,使新的观念得以强化,从而使求助者在咨询结束之后仍能用学到的东西应付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以能更好地适应现实生活。

黙兹比区分合理与不合理标准

1合理:大都是基于一些已知的客观事实

 不合理信念:包含更多的主观臆测成分

2:合理:能使人保护自己,努力使自己生活愉快,

不合理信念:使人产生情绪困扰

3合理:能使人更快达到的目标

不合理:使人难以达到现实的目标而苦恼

4合理:会使人不介入他人的麻烦

不合理:主动介入他人麻烦

5:合理:能使人阻止或很快消除情绪困扰

不合理:长时间无法消除或减轻情绪困扰,造成不适当的反应

求助者多话:宣泄型、倾吐型、癔症型、表现性、表白型、掩饰型、外向型

宣泄型、倾吐型:耐心倾听

癔症型、表现性:给予注意

表白型:言语缓和,注意倾听;运用他们的话、思维方式以其之矛攻其之盾,帮助其认识错误。

掩饰型:此时是发现重要问题时候,注意抓住时机

外向型:注意引导会谈主题。

沉默类型:怀疑型、茫然型、情绪型、思考型、内向型、反抗型

怀疑型:建立良好关系,提高面谈技巧

茫然型:通过内容反映和表达技术促进其充分表达

情绪型:多使用情感反应和表达技术,通过共情,缓解情绪

思考型:不宜打断思维,静待

内向型:多鼓励,不可急

反抗型:态度诚恳,有耐心

第三单元 识别和处理阻抗

阻抗的表现形式:

  1讲话程度上的对抗:

  沉默、寡语、赘言

  2讲话内容上的对抗:

  理论交谈、情绪发泄、谈论小事、假提问

  3讲话方式上的阻抗

  心理外归因、健忘、顺从、控制话题、最终暴露

  4咨询关系上的阻抗

  不认真履行安排、诱惑咨询师、请客送礼等

卡瓦纳 认为阻抗的原因:

  1阻力来自成长中的痛苦

  2阻力来自功能性的行为失调

  3对抗咨询师的心理动机

  应对阻抗的要点:

1解除戒备心理2正确诊断和分析 

3以诚恳态度对待阻力

4使用咨询技巧突破阻抗

合适的咨询对象

  1智力正常        5动机正确

  2年龄适宜        6信任度高

  3内容合适        7行动自觉

  4人格正常        8匹配性好

三级心理测验技能
第一节    智力测验

一、韦氏成人智力测验WAIS-RC

1955.韦克斯勒编制,1981龚耀先修订中文版

各分测验主要功

1知识:知识广度,一般学习能力

2领悟:判断能力、解决问题能力

3.算数:数学计算的推理能力

4.相似性:逻辑思维.概括能力

5.数字广度:注意力和短时记忆力

6.词汇:言语理解能力

7.数字符号:知觉灵活性及动机

8.图画填充:视觉辨认能力

9.木块图:空间关系,视-运协调

10图片排列:分析综合、观察力

11图评拼凑:局部与整体,概括

b韦氏智力量表的缺点

○1韦氏智力量表的三个独立本的衔接欠佳,表现在同一被试用两个相邻量表测验如WAIS和WISC时,其智商水平在WAIS的系统性高于WISC.

2测验的起点有点偏难,有的分测验(如相似性测验)对低智力者难以说明,故不便测量低智力者。

3有的分测验项目过多(如词汇测验),增加了测验时间。

联合型瑞文测验

英国1938年瑞文设计,1986年张厚粲修订,1989李丹王栋完成彩色型标准型合并本,中国修订版成人、城市和农村儿童常模制定。

测验材料是72幅图案构成的72个测题构成的一本图册,内分六个单元(A、AB、B、C、D、E),

原始分数:本测验题为二级评分,即答对给1分,答错为0分。

瑞文智商分级标准

极优        大于130  2.2%

优秀        120-129   6.7%

中上(聪明)110-119   16.1%

中等(一般)90-109     50%

中下(迟钝)80-89     16.1%

边缘     70-79          6.7%

弱智轻度  55-69        弱

弱智中度  40-54        智

弱智重度  25-39        共

弱智极重  小于24      2.2%

瑞文测验的理论基础

Raven(1927)认为笼统地用智力一词还不足以描绘人的多种认识能力,指出存在着两种既对立又有内在联系的行为,即再生性能力(回忆已获得信息并进行言语交流的能力)和推断性能力(个体作出理性判断的能力)。

比内测验

比内、西蒙.1905年编制,第一个正式心理测验,吴天敏1982第三次修订中文版

非常优秀  140以上   1.6%

优秀     120-139     11.3%

中上     110-119     18.1%

中等     90-109      46.5%

中下     80-89       14.5%

边缘      70-79      5.6%

智力缺陷   69以下    2.9%

第一单元  明尼苏达多项个性调查表(MMPI

二、工作程序

(一)测验的实施

1、测验材料

明尼苏达多项个性调查表(MMPI)问世于1943年,由明尼苏达大学哈特卫和麦金利根据经验效标法编织成的。我们选用的是宋维真教授1989年修订的中文版本。

MMPI共包括566个自我报告形式的题目,实际上为550题,其中16个为重复题,如果只为精神病临床诊断使用,可做前399题。

2、适用范围:年满16周岁,具有小学毕业以上的文化水平,没有什么影响测验结果的生理缺陷均可参加此测验。13-16岁少年也可以完成此测验.

3、施测步骤

MMPI主要有两种主要形式:

卡片式:适用于个别施测。

手册式:既可个别施测,也可用于团体。

目前使用更广泛的是人机对话形式的计算机施测方式。

(二)测验的记分

记分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微电脑记分;一种是模版记分,需借助14张模版。

如果566题版本中,Q量表原始数据分数超过30分,或者399题版本中Q原始分数超过22分,则答卷无效。

在下列5个量表的原始分数上分别加上一定比例的K分:

Hs+0.5K、Pd+0.4k  Pt+1.0k   Sc+1.0k   Ma+0.2k

各量表的原始分应转换成T分。

7、结果的解释:

美国常模 70分  中国常模 60分

8、关于明尼苏达多项个性调查表

(一)临床量表:

 ① Hs 疑病量表

②D抑郁量表

 ③Hy癔病量表                                   

 ④Pd精神病态量表

 ⑤Mf男子气\女子气量表

⑥Pa妄想狂量表

⑦Pt精神衰弱量表                           

⑧PC精神分裂症量表

⑨Ma轻躁狂量表                                

⑩Si社会内向量表

(二)效度量表:

①Q不能回答的问题,或用?代表

② L说谎分数 ③ F诈病量表

 ④ K校正分量表

9、MMPI的量表及其意义:MMPI共有14个量表(研究量表未计算在内),其中临床量表10个,效度量表4个,均集中在1—399题。

1疑病(Hs):33个题目,它反映被试对身体功能的不正常关心。

2抑郁(D):60个题目,它与忧郁、淡漠、悲观、思想与行动缓慢有关,分数太高可能会自杀,得分高者常备诊断为抑郁性神经症和抑郁症。(最能反映对生活不平、不满的表现)

3癔症(Hy):60个题目,得分高者多表现为依赖、天真、外露、幼稚及自我陶醉,并缺乏自知力。若是精神科患者,往往被诊断为癔症(转换性癔症)。

4病态人格(Pd):50个题目,可反映被试性格的偏离,高分数的人为脱离一般的社会道德规范。 

5男子气-女子气(Mf):60个题目,反映性别色彩。高分数的男人表现敏感、爱美、被动、女性化,缺乏对异性的追求。

6偏执(Pa):高分提示具有多疑、孤独、烦恼及过分敏感等性格特征。极端的高分者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偏执型和偏执性精神病。

7精神衰弱(Pt):高分数者表现紧张、焦虑、反复思考、强迫思维、恐怖以及内疚感。

8神经分裂症(Sc):高分者表现异乎寻常的或分裂的生活方式。

9轻躁狂(Ma):高得分者常联想过多过快、活动过多、观念飘忽、夸大而情绪高昂、情感多变。

10社会内向(Si):高分数者表现内向、胆小、退缩、不善交际、屈服、过分自我控制、紧张、固执及自罪;低得分者表现外向、爱交际、富于表情、好攻击、健谈、冲动、不受拘束、任性、做作在社会关系中不真诚。

卡氏16种人格因素测验(简称16PF)

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测验(简称16PF)是美国卡特尔编制的一种精确的测验。这一测验能以约四十五分钟的时间测量出十六种主要人格特征,具有相当于初三以上文化程度的人都可以使用。 
 我们这里选用的卡氏16种人格因素测验中文版由戴忠恒和祝蓓里于1988年修订完成。 
(三)结果的解释:

1—3分为低分  8—10分为高分

16因素名称与特征

A-乐群性:高分者外向、热情、乐群;低分者缄默,孤独,冷漠。

B-聪慧性:高分者聪明,有才识,善于抽象思考,低分者思想迟钝,学识浅薄,抽象思考能力弱。

C-稳定性:高分者情绪稳定而成熟,能面对现实。低分者情绪激动,易生烦恼

E-恃强性:高分者好强固执,独立积极。低分者谦逊,顺从,通融。

F-兴奋性:高分者轻松,随遇而安;低分者严肃,审慎,冷静,寡言。

G-有恒性:高分者做事尽责,低分者苟且敷衍

H-敢为性:高分者冒险敢为,少顾虑,低分者退缩,缺自信

I-敏感性:高分者敏感感情用事,低分者理智重现实,自食其力

L-怀疑性:高分者怀疑刚愎自用,低分者随和易相处

M-幻想性:高分者幻想狂放任性,低分者现实,合乎成规

N-世故性:高分者精明能干、世故低分者坦白直率,天真

O忧虑性:高分者忧虑抑郁,低分者安详沉着

O1-实验性-高分者自由激进不拘于现实,低分者保守传统

Q2独立性:高分者自立自强,当机立断,低分者依赖随群附和。

Q3自律性:高分者知己知彼,自律;低分者不顾大体

Q4紧张性:高分者紧张困扰,激动挣扎;低分者心平气和,宁静

艾森克人格问卷(EPQ

艾森克人格问卷简称EPQ)是英国艾森克教授编制的, 提出决定人格的三个基本因素:

 内外向性(E)、

神经质(又称情绪性)(N)和

精神质(又称倔强、讲求实际)(P),

艾森克人格问卷是目前医学、司法、教育和心理咨询等领域应用最为广泛的问卷之一。

我们选用的是龚耀先教授1984年修订的艾森克问卷中文版本。

EPQ分为成人和幼年两套问卷,各包括精神质(P)内外向(E)神经质(N)和说谎(L)四个量表,均为88个项目。

2、适用范围:

EPQ成人问卷用于调查16岁以上成人的个性类型,幼年问卷适用于7—15岁幼年的个性类型,不同文化的被试者均可使用。

3、施测步骤

“是”“否”选一,可以个别进行,也可以团体进行

(二)测验的记分

根据被试者在各量表上获得的总分,按年龄和性别常模换算出标准T分。  在中国修订版的报告单上一般有两个剖析图,一个是EPQ剖析图,一个是E、N关系图,据此可直观地判断出被 试者的内处向性、精神质以及情绪稳定性,还可判断其气质在型。                                                                           

 (三)结果的解释:

中间型T分 43.3——56.7

倾向型 T分 38.5——43.3或56.7——61.5

典型型 T分 38.5以下 61.5以上

   艾森克人格结构的三个维度:

E(内向-外向):分数高表示人格外向,可能是好交际,渴望刺激和冒险,情感易于冲动。分数低表示人格内向,可能是好静,富于内省,除了亲密的朋友之外,对一般人缄默,不喜欢刺激,喜欢秩序的生活方式,情绪较稳定。

N(神经质):反映的是正常行为,并非指神经症。分数高者常常焦虑、担忧、郁郁不乐忧心忡忡,遇到刺激有强烈的情绪反应,以至出现不够理智的行为;分数低者情绪反应缓慢且轻缓,很容易恢复平静,稳重、性情温和、善于自我控制。

P(精神质):并非暗指精神病,在所有人身上都存在,只是程度不同。高分者可能是孤独、不关心他人,难以适应外部环境,不近人情、感觉迟钝、与他人不友好、喜欢寻衅搅扰、喜欢干奇特的事情,并且不顾危险;低分者能与人相处,能较好地适应环境,态度温和、不粗暴、善从人意。

90项症状清单(Scl90

症状自评量表,德若伽提斯.1975

适用于成年人,轻性精神病,有自知力、主动求医者,不适用于重型精神病。

 ①采取的是5级评分制

评定的时间范围是“现在”或者是“最近一个星期”的实际感觉。

 SCL-90的统计指标主要为两项,即总分和因子分。

结果的解释:按全国常模结果,总分超过160分,或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或任意因子分超2分,可考虑筛选阳性,需进一步检查。

各因子简要解释。

1:躯体化:主要反映身体不适感,包括心血管、胃肠道、呼吸等系统的不适,及头痛、背痛、肌肉酸痛及焦虑等其他躯体表现。
2.强迫症状:主要指那种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的无意义的思想、冲动、行为等表现,反映临床上的强迫症状群。

3.人际关系敏感:主要指个人不自在感,自卑感,尤其是在与他人相比较时更突出。

4.忧郁:主要指忧郁苦闷的感情和心境,反映与临床上抑郁症状群相联系的广泛的概念。

5:焦虑:主要指游离不定的焦虑及惊恐发作,反映临床上明显与焦虑症状相联系的精神症状及体验。

6:敌对:指恼怒,发脾气和冲动的特征,从思维、情感及行为三个方面来反映病人敌对表现。
7:恐怖:主要反映对孤独和公共场合的惧怕。

8偏执:指对他人不满和无中生有的程度,反映猜疑和关系妄想。
9精神病性:反映神经质强烈程度,其有中幻听、思维播散、被洞悉感等精神分裂样症状项目。
10其他项目:主要反映睡眠及饮食等情况。
四、注意事项

1、量表项目全面性不够,缺乏“情绪高涨”、“思维飘忽”等项目。

2、筛选阳性只能说病人可能患有心理疾病,并不说明一定患有心理疾病。

 抑郁自评量表(SDS

抑郁自评量表(SDS)由w.k.zung编制于1965年,本量表含有20个反映抑郁主观感受的项目,每个项目按症状出现的频度分为四级评分,其中10个正向评分,10个反向评分。

2、适用范围:本量表可以评定为抑郁症状的轻重程度及其在治疗中的变化,特别运用于发现抑郁症病人,其评定对象的具有抑郁症状的成年人。

四级评分标准:没有或很少时间,少部分时间、相当多时间、绝大或全部时间

把20个项目中的各项分数相加,即得到总粗分(X),然后将分乘1.25以后取整数总分,就得到标准分(Y)。

(三)结果的解释

按照中国常模为53分。轻度53—62 中度63—72 重度72分以上

四、注意事项

(一) SDS主要是用于具有抑郁症状的成年人,它对心理咨询门诊及精神科门诊或住院精神病人均可使用。对于严重阻滞症状的抑郁病人评定有困难。

  焦虑自评量表(SAS

SAS由 w.k.zung编制于1971年。本量表有20个反映焦虑主观感受的项目,四级评分,其中15个为正方向评分。5个为反方向评分

过去一周的实际感觉。

    粗分乘以1.25以后取整数部分,就得标准分。

      中国常模结果分界值为50分:50—59轻度 60—69分为中度 69分以上为重度

 生活事件量表(LES)

    LES有多版本,现选用杨德森.张亚林1986年编制的量表。

LES共分有48条,我国较常见的生活事件包括三方面的问题:

一是家庭生活方面(28条)

二是工作学习方面(13条)

三 涉及及其他方面(7条)

    LES适用于16岁以上的正常人、神经症、身心疾病,各种躯体疾病求助者以及自知力恢复的重性精神病求助者。

时间范围为一年内

(二)测验记分

一过性事件记录次数 

长期性事件:不到半年为一次,超过半年记2次

影响程度分为5级:0-1-2-3-4

影响持续时间:三月内1分,半年内2分,一年内3分,一年以上4分

(三)结果解释:

LES总分越高反映个题承受的精神压力越大,95%的正常人一年内LES总分不超过20分。99%不超过32分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

由肖水源于1986年编制,该量表共有十个条目。客观支持(3条)

主观支持(4条)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3条)

量表的统计指标:

(1)总分:既十个条目评分之和。

(2)客观支持分:2.6.7条评分和。

(3)主观支持分:1.3.4.5条评分和。

  (4)利用度:8.9.10条评分之和 。

  应对方式问卷

肖计划参照国内外应对研究的问卷内容以及有关“应对”的理论,根据我国文化背景编制而成的。

该量表包括62个条目,共6量表: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

适用范围(1)文化程度在初中和初中以上;

(2)年龄在14岁以上的青少年、成年和老年人;

计分方法,“是、否”答案

各分量表的意义

1)解决问题—求助:成熟型

2)退避——自责: 不成熟型

3)合理化: 混合型

心理咨询师习题集三级案例

案例一

主诉:焦虑,烦躁,入睡困难,经常做噩梦等1个多月。

一、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

求助者犹犹豫豫走进咨询室,述说时,眉头紧锁,不敢下面看咨询师,来回搓手,内心体验与表情一致。出生在中等城市,从小性格内向,不爱交朋友,父母亲对他在学习的要求特别高,小学、初中的学习成绩在班里排第一名,高中时的成绩,偶有一次排在第二名,在下一的考试非争取第1名不可。平常父母总是教育他一定要考上名牌大学。因为只有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才能找到好的工作,高考时由于 太紧张,只考上一所普通大学,本来想重新再考,却因当年父亲生病去世了,家里的经济状况一下很紧张,只好上了这所普通大学,在大学期间与同学交往少,业余时间大部分在学习上,

二心理测试结果SOS:40,SAS60,

EPQ:N:65,P:40,L:30.根据求助者的测验结果考虑求助者为内不稳定型人格特征,有焦虑情绪。

一、该求助者的主要症状是:焦虑、烦躁、注意力为集中、睡眠障碍食欲下降。

二、对该求助者的诊断是:一般心理问题。   诊断依据:

1、根据殶与非病的三原则,该求助者的知情意协调、一致,个性稳定,有自知力,主动就医,并且没有表现出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对照症状学标准,该求助者的表现出焦虑、烦躁、睡眠障碍等症状。从严重程度标准看,该求助者的反应程度不甚强烈,反应也只局限天找工作的范围内,没有影响逻辑思维等,无回避和泛化,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从病程标准看,病程只1个多月。从除外标准看,该求助者的农业国问题并不严重,时间也较短,因此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和神经病症样心理问题。

(3)根据以上依据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三、该求助者需做的鉴别诊断有:

1、与精神病鉴别: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精神病的特点是患者的知情意不统一,没有自知力,一般也不主动就医,常常表现出幻觉、妄想思维紊乱及行为异常等。而该求助者的知情意协调、一致,有自知力,主动求治,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与严重的心理问题鉴别:严重心理问题的反应强度强烈,反应已泛化,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病程大于2个月。而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并不严重,没有 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的影响 ,持续的时间也较短,因此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3、与焦虑性神经症相鉴别:焦虑性神经症在症状表现上主要是焦虑 ,有持久的痛苦不能解决,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的影响,出现泛化和回避,反应也与初始事件本身不相关,持续时间长,大于3个月或半年。而该求助者虽也以焦虑为主要症状,但未严重影响社会功能和逻辑思维,无泛化和回避,而且持续时间只有1个多月,因此可以排除焦虑性神经症。

四、该求助者出现问题的原因是:

1、生物原因:该求助者的问题中没有明显的生物原因。

2、社会原因:存在负性生活事件,如找工作失败、大公司录用。家庭教育中父母对他要求高,但也不准确客观,如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才能分配到好工作。同时该求助者缺乏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

3、心理原因:(1)存在明显认知错误:不是名牌大学毕业,就找不到工作,认为只有大公司才算是好工作。(2)缺乏有效解决问题的行模式,自己没被 录用不知道怎样去解决。(3)被 焦虑情绪所困扰,不能自己解决 。(4)人际关系上与同学交往少,缺乏沟通与交流。(5)个性特征:性格内向,追求完美,争强好胜。

案例二

一、一般情况:求助者:唐某,女,离异,某国家机关公务员。

二、求助者主诉:心情紧张,烦躁,爱发脾气,睡眠差等3个月。

 三、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

求助者是独生女,相貌一般,衣着整洁,神情紧张,咨询合作。父母均是国家干部,母亲要求更严。自幼性格活泼、外向,身体健康,无重大疾病史。大学期间与同班同学确立恋爱关系,大学毕业后结婚,婚后1年离异,无生育史,现与父母同住。求助者平时对自己要求严格,自尊心很强,人际关系很好,能胜任工作,工作成绩优秀。求助者无家族精神病史及遗传病史。  3个月前一位男士向求助者示爱,求助者不知道如何对待,一想起这个事情就紧张、心烦,对婚姻担心、畏惧,不想吃东西,工作中也出现了差错,被领导批评。求助者感到痛苦,曾向家人及朋友诉说自己的苦闷,但仍无法解决问题,希望咨询师给予帮助。

参考答案:

一、根据求助者心理方面的主要症状是:有内心的冲突、焦虑、紧张、恐惧。痛苦,情绪低落,情绪不稳定,兴趣下降,意向下降。在躯体方面的主要症状是:疲惫感、睡眠差、食欲下降。

二、对该求助者做出诊断的程序如下:

1、分析该求助者是否经历较强的现实性的刺激。

2、分析该求助者的内心冲突是否具有道德性质或现实意义,是否有求治的愿望。

3、分析该求助者的心理、生理及社会功能各方面是否受到影响。

4、分析该求助者的问题是否有器质性的病变作基础。

5.综合以上分析、排查,与神经衰弱、神经症或其他精神病相鉴别。

三、对该求助者可选用的心理测验及其理由如下:

1、对该求助者可选用MMPI测验,用来探询其病理人格特征以及做精神病的鉴别诊断。

2.对该求助者可选用SAS测验评估其在焦虑方面的状态及程度。

3对该求助者可用SDS测验,以评估其在抑郁方面状态及程度。

4、对该求助者可选用SCL—90测验,以了解其对自身症状的评估以及程度。

四、可以从如下五个维度评估本案的咨询效果:

1、该求助者的主观体验,求助者对焦虑 、烦躁等症状改变方面的主观 体验是评估咨询效果的一项有效的指标。

2、该求助者适应社会的情况,能否恢复到以前正常的社会功能状态也是一项重要而有效的指标。

3、该求助者周围人士的评价,其家人、亲朋好友及对该求助者改变情况的也是一项重要而有效的指标。

4、心理测验结果,根据咨询前后心理测验结果的前后对比,可了解求助者在症状及程度方面的改变,这是评估咨询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

5、咨询师的观察,咨询师可根据观察,评估求助者的内心痛苦,社会功能恢复情况以及症状改变等情况,这也是评估咨询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

案例三

一、一般情况:黄某,女,32岁,已婚,大学毕业,某公司会计。

二、求助者自述:心情不好,烦躁,内心苦闷,爱发脾气3个月

三、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

求助者进入 咨询室时,衣着整齐 ,举止得体,愁眉苦脸,烦躁不安。说话时思维条理清晰,说到伤心处,情绪激动,多次哭泣,求助愿望迫切。

出生在干部家庭,生活条件优越,是家里最小的。妈妈脾气大,爸爸很和气。家教非常严,妈妈对孩子们交朋友、出门和回家的时间严格控制,但在吃穿用上很溺爱。性格外向活泼,但好朋友不多。与丈夫经同事介绍认识、结婚,两年前生有一子。从怀孕开始,夫妻之间的矛盾起来越激烈,经常 为生活中的琐事争吵。3个月前,发现丈夫有外遇,想离婚,被家人劝止。

参考答案:

一、求助者在心理方面的主要症状是:情绪低落、情绪不稳、意向下降,兴趣下降、焦虑、紧张。

二、根据求助者的症状,应与如下诊断相鉴别:

1、与精神病相鉴别: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求助者的知情意是统一、一致的,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医的行为 ,无逻辑思维的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此可排除精神病。

2、与抑郁症相鉴别:该求助者存在明显抑郁情绪,情绪低落,意向下降,兴趣下降 ,但皆因内心冲突引起,且程度不严重,也无自杀倾向和自我评价低等症状,未严重影响社会功能和逻辑思维,因此可以排除抑郁症。

3、与神经症相鉴别:求助者跃然存在抑郁、焦虑、猜疑等症状,但时间持续短,内容未充分泛化,未严重影响社会功能和逻辑思维,且求助者的心理冲突带有明显的道德色彩,与神经症性的心理冲突的变形不同,因此可以排除神经症。

三、咨询师收集的该求助者的资料如下:

1、该求助者婚姻是否做过心理测验,施测的项目及测验结果。

2、该求助者婚姻家庭的资料,家庭中的重要事件与原因,家庭的现状与过去的比较。

3、该求助者以往解决问题的行为模式。

4、该求助者个性特征的特点。

5、求助者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

6、该求助者对未来的希望。

7、该求助者的早年回忆,有无负性情绪记忆。

8、该求助者性欲的发展及性生活的相关情况。

四、与该求助者进行摄入性谈话时,要注意:

1、态度必须保持中立。

2、提问中避免失误。

3、在摄入性谈话中,除提问和引导性语言外,不能讲任何题外话。

4、不能用指责、批判性语言阻止或转移该求助者的谈话内容。

5、在摄入性谈话后不应给出绝对性结论

6、结束语要诚恳、客气。

案例四

一、一般情况:李某某.男,汉族,28岁,未婚,某外企公司职员。

二、求助者自述

1个月前开始出现烦躁不安的症状,总感觉焦虑、紧张,晚上翻来覆去总是不能入眠,即使睡着了,梦也很多,容易醒,介尚能入睡,早晨醒后感觉头痛,疲劳,全身酸痛。

三、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

求助者自幼身体健康,未患过严重疾病,家庭中未发生过重大变故。家中经济条件较为优越,由于是独子,很受父母宠爱,同时管教也很严厉,养成追求完美的习惯。性格比较内向,不善言谈,喜欢安静,很少与同伴玩耍、作游戏,从小学到大学,学习成绩很好,一直都名列前茅。

参考答案

一、对该求助者目前的状态进行如下的资料整理。

1、精神状态:(1)注意力不集中;(2)紧张不发,焦虑 。

2、生理功能改变,即躯体异常感觉;头痛、疲劳、全身酸痛、睡眠障碍。

3、社会功能状况:工作效率下降。

二、对该求助者的初步诊断是:一般心理问题

诊断依据:

1、由于工作失误产生内心冲突,并因此而体验到不良情绪,如后悔、自责、紧张、焦虑。

2、不良情绪持续满1个月不能自行化解。

3、不良情绪反应仍在相当程度的理智控制下,始终能行为不失常态、基本能维持正常生活、学习、社会交往,但效率有所下降。

4、自始至终,不良情绪的引发仅仅局限于最初事件,即便是与最初事件有联系的其他事件,也不引起此类不良情绪。

三、在对该求助者进行心理咨询时,确定谈话的内容和范围时应依据以下参照点:

(1)求助者主动提出的求助内容;

(2)心理咨询师在初诊接待中观察到的疑点;

(3)心理测评结果的初步分析中所发现的问题;

(4)上级心理咨询师为进一步诊断而下达的会谈目标

 四、在本案例中,咨询双方的责任、权利与义务主要包括:

1、求助者的责任:(1)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资料;(2)积极主动地与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3)公开完成双方的作业。

2、求助者的权利:(1)有权利了解咨询师的家训背景和执业资格;(2)有权利了解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3)有权利选择或更换合适的咨询师;(4)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5)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3、求助者的义务:(1)尊重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2)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3)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咨询师。

4、咨询师的责任:(1)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2)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3)严格遵守保密原则,燕说明保密例外。

5.咨询师的权利:(1)有权利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材料;(2)有权利选择合适的求助者;(3)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6、咨询师的义务:(1)向求助者介绍自己的受训背景,出示营业执照和执业资格等相关证件;(2)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3)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4)尊重求助者,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求助者。

案例五

一、一般情况:钱某某,女,汉族,35岁,已婚,大专,某中学教师,经济善良好。

二、求助者自述:近3个月来一直处于低落状态,经常 感到委曲,有时独自落泪,认为现实是冷酷无情的,觉得对许多事情都提不起精神,工作生活没有意思,对未来的婚姻生活悲观失望,认为夫妻感情已经走到了尽头,终日生活在悔恨和痛苦之中。

三、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

求助者自幼身体健康,未患过严重疾病。从小性格较内向,听话,在大人眼中是个乖孩子,没有什么过错让父母担心,父母要求较严格,从小到大学习和生活一帆风顺。24岁时与现在的丈夫自由恋爱结婚,婚后夫妻感情一直很融恰,自己感觉很幸福。3个月前她突然发现丈夫与一年轻的女子有不正当关系,就感觉天要塌下来,非常气愤悔恨交加,与丈夫大吵一场。在与丈夫的矛盾冲突下,日渐憔悴,情绪低落,脾气变得暴躁。感到别人谈论婚姻问题时,就特别第三、脆弱,后来甚至看到年轻人谈恋爱都感到受不了。虽然还能坚持工作,但积极主动性较前降低,生活的兴趣也在不如此前了。自己也想通过一些途径改变现状,如向朋友倾诉,寻求帮助,却难以解脱,故前来进行心理咨询。

参考答案:

一、对该案例的初步分析印象是:严重心理问题。

理由:

1、引起“严重心理问题”的原因,是较为强烈的、对个体威胁圈套的现实刺激。丈夫的外遇使该求助者有着痛苦情绪体验,如悔恨、恼怒、情绪低落等。

2.从产生痛苦情绪开始,痛苦情绪持续时间在两个月以上,半年以下

3、遭受的刺激强度大,反应强烈。有短暂地推动理性控制,如气愤、争吵;在后来的持续时间里,痛苦逐渐减弱,但是,单纯地依靠“自然发展”或“非专业性的干预”,都难以解脱;对工作和生活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4、痛苦情绪被最初刺激引起,而且与最初刺激相类似、相关联的刺激,也可以引起此类痛苦,即反应对象被泛化。

二.与该求助者进行谈话时,对谈话内容的选择应把握原则如下:

1、适合求助者的接受力,符合求助者的兴趣。

2、对求助者的病因有直接或间接的针对性。

3、对求助者的个性发展或矫正起关键作用。

4、对深入探索求助者的深层病因有意义。

5.对求助者症状鉴别诊断有意义。

6、对求助者的态度有积极作用,对帮助求助者改善认知和正确理解问题有帮助。在选择谈话内容时有大禁忌。即不可把精神分裂症的症状作为谈话和讨论的内容。

7、谈话法有效实施的关键在于,咨询师是否能正确把握求助者的精神状态和行为特点。

四、结合本案例,对咨询效果评估时间和方法如下:

1、对咨询效果评估的时间:(1)在开始1次或几次咨询后进行评估;(2)在咨询结束前评估;(3)在咨询后追踪复查时评估。

2、对咨询效果评估方法:(1)对照咨询前后测验的结果进行;(2)根据该求助者自我报告进行评估;(3)根据该求助者家人、朋友、同事的报告进行评估;(4)根据该求助者社会生活适应状况的改变程度进行评估;(5)根据咨询师对该求助者各方面的观察进行评估。

案例六

一、一般情况:杨某,汉族,28岁,未婚,大学学历,公司职员,收入中等,经济状况良好。

二、求助者自述

近2个月来总是批复思考一些毫无意义的问题,如“洗水果时多用一点水好,还是少用一点水好”、“削带皮的蔬菜如黄瓜时,是去皮厚一点还是薄一点好”,等等。虽然认为没有必要,但是控制不住还要想。继而出现洗衣服时总担心洗不干净而反复洗涤,直到自认为洗干净为止,为此耽误了许多时间,正常的工作、生活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逐渐的脾气变得急躁,遇到一点小事就爱发火,经常感到疲惫,做事情的兴趣也不如从前,还出现了睡眠不好,经常要到凌晨一两点钟才能入睡。故感到很苦恼,迫切希望能够得到咨询师的帮助。

三、咨询师的观察了解到的情况

求助者自幼身体健康,未患过严重疾病。2个多月前,求助者在报纸上偶然看到这样一条报道,现在许多蔬菜和水果都含有大量的农药,对人体有很大的损害,食用前最好多洗几遍或去皮食用。自此,求助者在洗蔬菜和水果时就变得很紧张,总是担心农药去不干净而反复洗,情况逐渐加重而不能自控,甚至只要是洗的东西都要反复洗。后来又出现了一种奇怪的想法,走过街天桥时总想着跳下去,为此感到害怕,尽量避免走过街天桥。由于这些问题的困扰,求助者的工作、生活受到了影响,但尚能坚持应对,只是感到苦恼,希望尽快解决,因此前来进行心理咨询。

参考答案

一、该求助者的主要症状是:强迫洗涤、强迫意向、回避行为、易激惹、兴趣减退、睡眠障碍。

二、本案例的初步诊断是:神经性心理问题。

诊断依据:

1、引起的心理冲突与现实处境没什么关系,涉及生活中不太重要的事情,且不带明显的道德色彩。

2、痛苦的情绪体验持续时间为2个月,未超过3个月。

3、精神痛苦程度难以解脱,对工作和生活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4、心理冲突的内容泛化。

5、本案例虽有强迫症状,但持续时间较短,社会功能受损程度不重,未达到神经症的诊断标准,故考虑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三、对该求助者的心理活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定性分析:

1、根据判断正常心理活动与异常心理活动的三原则,可知该求助者的心理活动在形式上和内容上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符合统一性原则;各种心理过程之间协调一致;其个性相对稳定,故其心理活动在正常范围。

2、从求助者的“求医行为”来判断,可知本案中求助者表现出强烈的求治愿望而主动求医。

3、从求助者对“症状”的“自知”程度 来分析,可知本案例中求助者能认识到自己的心理行为异常,也能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希望通过一定的方法来解决。

四、在与该求助者制定咨询目标时,判定咨询目标是否有效,应具有以下要素:

1、具体。目标不具体,就难以操作和判断,目标越具体,就越容易见到效果。具体目标是应该受终极目标指引的具体目标,而不孤立的具体目标。

2、可行。目标没有可行性,超出了求助者可能性的水平,或超出了咨询师所能提供的条件,则目标就很难达到。此外,经济条件等因素也是为影响可行性的因素

3、积极。目标的有效性在于目标是积极的,符合人们发展的需要。

4、双方可以接受。咨询目标应该由双方共同商定,若双方的目标有差异,则应通过双方的交流来修正。若无法协调,应以求助者的要求为主。若咨询师无法认可,也可中止咨询关系或转介给别的咨询师。

5、属于心理学性质。对于不牵涉心理问题的来访,一般不属于心理咨询范围。

6、可以评估。目标无法评估,则不称其为目标。及时评估有助于看到进步,鼓舞双方信心,可发现不足,及时调整目标或措施。

7、多层次统一。咨询目标是多层次的,既有眼前目标,又有长远目标;既有特殊目标,又有一般目标;既有局部目标,又有整体目标。有效的目标应该是多层次目标的协调、统一。


 

 

 

 

 

 

 

 

 


案例问答题模板

1.对求助者目前身心和社会功能状态进行整理

   1)精神状态:

A.感知觉、注意品质、记忆、思维状态(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敏感)

B.情绪、情感表现(经常委屈,哭泣,情绪较低,脾气暴躁,烦闷,心烦,感觉活着没意思)

C.意志行为(自控能力、言行一致性工作劲头不足等)

D.人格完整性、相对稳定性

    2)身体状态:

A.有无躯体异常感觉(觉得很累,浑身不舒服,头晕,头痛,睡眠差)

B. 求助者近期体检报告

C、既往病史

   3) 社会功能状态:

A. 工作动机与考勤状态

B.社会交往状况(接触是否良好回避,几乎不参加集体活动,夫妻关系紧张)

2.该求助者的主要症状是什么

认知方面:如感觉过敏、思维迟缓等。

意志方面:如意向缺乏、强迫意向等。

情绪情感方面:如焦虑、抑郁、恐惧、情感低落、暴躁、绝望等。

躯体方面:头痛、睡眠差

行为方面:回避、强迫、退缩等。

社会功能方面:如与不敢和人说话,与同事关系较差工作效率下降、学习、人际、家庭、夫妻关系、娱乐等。

3心理咨询师还要了解哪些资料

(1)心理测验的结果

(2)既往病史、家族史、教养史等:性欲发展情况,躯体、精神检查是否正常,有无重大疾病和遗传疾病史。

(3)案例有关求助者目前精神、身体和社会工作与社会交往状态等方面缺乏的资料。

(4)婚姻家庭状况及重大事件

(5)个人成长史、早年的回忆、有无负性情绪记忆、重大的变化及评价

(6)个性特征,以往解决问题的行为模式

(7)求助者社会支持系统 社会交往情况

(8)对未来的希望

4.对该求助者的临床表现如何进行量化评定?

可按照神经症临床评定方法进行评定:

1.病程:不到3月为短程1分;3月到1年2分;一年以上评3分。

2、精神痛苦程度:可以主动设法摆脱1分,需借助外界2分,无法摆脱,即使别人帮忙也无济于事3分。

3、社会功能:轻微妨碍1分,显著下降2分,完全回避3分。

(2和3的评定至少要考虑三个月的情况,时间太短不可靠。)

总分为3分,不够诊断为神经症;4-5分为可疑病例,需进一步观察确诊;总分不小于6分,神经症诊断成立。

5.你对本案例的初步印象是什么?

使用病与非病的三原则衡量临床资料中的可疑点。精神分裂除外

初步区分一般心理问题和神经症

6.本案例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诊断的依据是什么?

(1)非精神病性障碍、神经症性障碍、强迫症(恐怖症……)

(2)心理正常、心理不健康、严重心理问题(一般心理问题)

诊断依据:

1、首先使用三原则做心理正常和异常的区分:该求助者的知情意是统一、一致的,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医行为,无逻辑思维的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可以排除精神病。

3、症状符合**症诊断标准

  1)符合神经症诊断标准。

  2)主导症状……

4、(如果已排除神经症)根据求助者心理和行为异常的性质、强度、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进行分析判断,做非精神病性心理紊乱系统分类诊断。初步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一般心理问题)。

7? 还需要做哪些鉴别诊断?

可能需要做的鉴别诊断有:

1)与重性精神病鉴别:根据三原则,无妄想、无幻觉、自知力

2)与其他神经症进行鉴别:以主导症状鉴别,冲突是否是道德性的

3)与其他非精神病性心理紊乱进行鉴别:与严重心理问题鉴别,冲突不强烈,时间不长、未泛化

8引发求助者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生理原因:

a.生理功能改变 青春期、更年期

b) 躯体疾病

c) 生物年龄

d) 性别因素

认知原因:具体案例可从认知、行为(缺乏策略和技巧)、情绪(不能自行解决)、个性(求完美、好胜、无法正视挫折)

a)认知能力及成长中有无错误观念产生

b)对现实有无误解或错误评价

c)求助者内在世界中有无新、旧观念冲突或对人对事的持久偏见

d)有无持久的负性情绪记忆

e)有无反逻辑思维和不良的归因倾向

f)经验系统中有无不利因素(老眼光)

g) 价值观有无问题

h) 是否有心理发育停滞

社会原因:

a) 生活事件 家庭学校教育、负性生活事件

b) 社会支持系统

c) 人际关系

d) 社会文化

通常从哪些方面来判定求助者心理紊乱的严重程度?

通常根据以下几点根据来判定求助者心理紊乱的严重程度:

(1)临床症状表现

(2)求助者的自知力

(3)社会功能受损程度

(4)求助者本人的痛苦

(5)问题持续时间

(6)问题是否泛化

(7)心理测量量表的评定

10? <, /B>如何对非精神病性心理问题进行系统分类诊断?

存在非精神病性心理问题的求助者处于心理不健康状态,对非精神病性心理问题进行分类即对心理不健康问题进行分类。

1、一般心理问题:符合由现实因素激发、持续时间较短(持续一个月或间断持续两个月)、情绪反应仍在理智控制之下(始终能保持行为不失常态)、不严重破坏社会功能(效率下降)、情绪反应尚未泛化的心理状态。

2、严重心理问题: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刺激激发、初始情绪反应强烈(靠自然发展和非专业干预难以解脱)、持续时间长久(两个月以上,半年以下)、内容充分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有时伴有某一方面的人格缺陷。

3、可疑神经症:接近神经衰弱或神经症的早期阶段,严重心理问题但没有严重人格缺陷的求助者。

 依据本案例,您认为需要选择何种量表对求助者进行心理测验?

量表选择的原则:

 1)选择直接与临床表现有关的量表,量化问题严重程度。如判断求助者焦虑情绪的程度,可选用SAS等。

 2)用与临床表现有密切关系的问卷和量表,探求引发临床表现的内在因素。如探索求助者焦虑的人格因素,选择EPQ等。

 3)选用病因探索性量表,探究远期影响因素。如选用“生活事件量表”了解两年以内的重大事件等等。

 4.为排除其他疾病而使用量表

 测验的种类:

 智力测验、人格测验、心理卫生评定量表 可选择……量表

 MMPI——病理性人格特征和严重程度;病前人格,用在人格障碍精神分裂、偏执、神经症以上

 EPQ、——了解人格特征及认知;神经症及以下用

 SCL—90—了解其在身心方面的自我评价及症状严重程度;评定咨询效果

 社会事件量表和社会支持量表--了解问题产生原因和社会因素

 SAS—— 神经症 焦虑情绪及程度;评定效果

 SDS——神经症  抑郁情绪及程度。评定效果

假如你是求助者的心理咨询师,你计划怎样与她商定咨询目标

1) 、先向该求助者介绍咨询目标的内容及制定的原则;

2) 、根据咨询目标的有效特征,按照属于心理学范畴的、积极的、具体(量化)的、可行的、可评估的、双方可以接受的多层次统一的等项内容逐一商定;

3) 、咨询目标是双方商定的,不能由咨询师或求助者单方制定;

4) 当求助者与咨询师的意见不一致时,以求助者的意见为主;

5)咨询师应对咨询目标进行整合

6)最终制定的咨询目标以文字或口头形式固定下来;

7)咨询目标制定后,经双方认可,可以进行修改。

在本案例中,你认为制定咨询目标应把握什么原则?

1与求助者共同协商制订咨询目标;协商不成,以求助者目标为主

2、正确判定求助者的期望与咨询目标的关系。……

3、向求助者说明不能把他的快乐、满足作为咨询目标;

4、向求助者说明,咨询中发现更深层的问题,需要对原有目标做出调整,重新确立新的目标。

13  如何确定本案例的咨询目标?(或请结合本案例,为求助者拟订的有效的咨询目标。)

 与求助者协商确定咨询目标,如协商不能确定,以求助者目标为主。拟定的咨询目标是:

(1)近期目标:(缓解情绪,减少不良行为,改变不合理认知。)缓解焦虑情绪、逐渐减少强迫行为次数(商定该次数),直到强迫症状消失。使用Scl90、SAS测验,使焦虑分数、强迫分数降低至正常范围。

2)远期目标:使求助者正确看待自我,接纳自我的不完美,走向自我认识和自我实现的终极目标

14  结合本案例,对拟订的咨询目标的有效性进行评价?

(1)符合心理学原则:解决求助者认知、情绪、意志、行为方面的困扰,属于心理学范畴

(2)积极的:消除或减轻求助者的痛苦、最终达到心理健康,所以是积极的;

(3)可行:对求助者而言是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的进行,符合自身能力,咨询师也能提供条件,因此是可行的。

(4)具体:将近期目标集中在症状的消除上。

(5)可接受:咨询目标是双方协商的符合求助者愿望,咨询师也可以解决,协商不成以求助者为主,所以是可接受的;

(6)可评估:可通过问题的改善程度,如强迫出现次数、心理测验分数作为量化评定指标。

(7)符合多层次统一:考虑到以症状消除为主的近期目标,也考虑到以自我发展、自我认识为主的远期目标,并将其有效结合。

 在本案例中,心理咨询师应如何选择适合求助者的咨询方法?

选择咨询方法的一般原则:

1.不同的问题应选择不同方法;

2不同的阶段可选择不同的方法;

3根据不同对象选择不同的方法;

4不同的专长和经验会影响方法的选择。

 心理咨询师应怎样和求助者商定咨询方案

 1、首先向该求助者介绍咨询目标的内容及制定的原则;

 2、根据咨询目标、原理与方法、评估、双方的责权利、时间与次数的安排、费用的估计及其他等项内容逐一商定;

 3、咨询方案是双方商定的,不能由咨询师或求助者单方制定;

 4、最终制定的咨询目标以文字或口头形式固定下来;

5. 咨询目标制定后,经双方认可,可以进行修改。

 17  根据以上案例,请你为该求助者拟定咨询方案。 

1) 对方案实施的简单说明:

  对某人的咨询方案(在与求助者达成口头或书面形式的咨询协议后,实施以下方案)

2) 说明咨询总体目标:

3) 方法选择与理由:

a针对求助者采用的咨询方法是:

b. 选用以上方法的理由是:

4) 矫治的操作原则:

  a) 各阶段功能及目标:

  b) 咨询的中断和转介:

5) 具体操作步骤:

(一)心理帮助阶段:

心理帮助阶段内的各个具体阶段描述:

a该疗法实施阶段的原理及实际操作

b 该阶段咨询效果的评估:方法与指标(语言、行为、情绪等。)

(二)巩固提高阶段:

c 该疗法实施阶段的原理及实际操作

d 该阶段咨询效果的评估:方法与指标(语言、行为、情绪等。)

6) 咨询效果的评估

完成阶段性评估后,通过访谈法、观察法、测验法等方法和外部语言、行为、情绪等指标对咨询效果作整体评估。

  通常从哪些方面对咨询效果进行评估

1求助者对咨询效果的自我评估

2心理咨询师对咨询效果的评估

3求助者社会生活状况改善情况

4求助者周围人对其改善状态的评价       5求助者咨询前后心理测验结果的比较

 20  你在与该求助者进行摄入性谈话时,怎样选择切入点

1、根据求助者主动提出的求助内容深入了解相关资料

2、根据在咨询中观察到的疑点深入了解相关资料;

3、根据心理测验结果初步分析中发现的问题深入了解相关资料;

4、根据上级咨询师下达的谈话目标深入了解相关资料

1、请写出对该求助者的诊断程序? 或:你认为应当怎样根据该求助者的具体情况做出你的诊断?注意初步印象、初步诊断与本案例的诊断的区别。

(1)、确定造成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       

(2)、确定求助者的问题是否属于心理咨询的工作范围; 

(3)、对求助者形成初步印象,对一般心理健康水平进行分析;

(4)、一般心理问题的诊断;

(5)、严重心理问题的诊断;

(6)、提出心理评估报告。

如何对该求助者的个人成长史资料进行整理?

婴幼儿期

* 围产期、出生时情况,包括母亲身体状况、服药情况、是否顺产

* 童年生活

1生长、发育状况

2有无特殊事件,对当时的记忆

3既往疾病史

4家庭环境

5家庭教育方式、学校教育情况,有无退缩或攻击行为

少年期生活

* (1)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中有无挫折发生;

* (2)最值得骄傲和羞耻之事;

* (3)性萌动时的体验和对待;

* (4)有无严重疾病发生;

* (5)与成人的关系中,有无不愉快事件发生,有无仇视、忌恨的事或人;

* (6)兴趣何在,有无充足的游戏时间,与同伴的关系如何

青年期

(1)青年期最崇拜的人是谁

(2)爱情生活状况

(3)最喜欢读的书

(4)学习或升学有无挫折

(5)就业有无挫折

(6)婚姻有无挫折

(7)有无最要好的朋友,朋友状况如何(职业、道德、法律意识)

个人成长中的重大转化以及现在对它的评价

心理咨询师应怎样和求助者商定咨询方案

1) 咨询目标

2) 双方的责任、权利、义务

3) 咨询次数与时间安排

4) 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

5) 咨询效果及评价手段

6) 咨询费用

7) 其他问题及有关说明

 7、在本案例中,心理咨询师应用面质技术的目的是什么?

1) 在于协助求助者促进对自己的感受、信念、行为及所处境况的深入了解

2) 激励求助者放下自己有意无意的防卫心理、掩饰心里来面对自己。

3) 面对现实并由此产生建设性的活动。

4) 促进求助者实现言语与行动的统一理想与现实自我的统一

5) 使求助者明了自己所具有而又被自己掩盖的能力、优势、即自己的资源并加以利用

6) 通过咨询师的面质给求助者树立学习模仿面质的榜样以便将来自己有能力去对他人或者自己做面质

 在本案例中,求助者产生阻抗的原因是什么?

阻力来自成长中的痛苦

阻力来自功能性的行为失调

阻力来自对抗咨询或咨询师的心理动机

9、在本案例中,心理咨询师应如何选择适合求助者的咨询方法?

 阳性强化疗法   合理情绪疗法

10、在本案例中,心理咨询师应如何进行转介?

求助者不相适宜的三种类型

* 欠缺型* 忌讳型* 冲突型

无法实现匹配的情况下转介

* 咨询师如果发现自己与求助者明显不相适宜,或发现自己不善处理时,应当以高度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明智地转介 给合适的咨询师,或及时中止咨询,推荐其去寻找更有效的帮助,以免贻误时机、加重病情,酿成不良后果。

*  对转介的新咨询师,应详细地介绍情况,提供自己的分析,但不宜泄露求助者的隐秘。

在本案例中,心理咨询对象一般应具备的特征为?

适宜的求助者应具备的条件

1) 、智力正常 2) 、年龄适宜

3) 、内容合适 4) 、人格正常

5) 、动机正确 6) 、信任度高

7) 、行动自觉 8) 、匹配性好

12、如何确定本案例的咨询目标?或请结合本案例,为求助者拟订的有效的咨询目标。

1全面掌握求助者的有关资料,列出求助者的全部问题

* Who,    他是谁?

* What,    发生了什么事?

* When ,  什么时候发生的?

* Where,  在哪里发生的?

* Why, 为什么发生?原因何在?

* Which,  与哪些人有关?

* How,    事情是如何演变的?

深入了解求助者的四个思路

* 明确求助者想要解决的问题

* 进一步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

* 通过对求助者言行的反应,澄清自求助者的真实想法

* 深入探讨求助者问题深层原因

2判断求助者心理问题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 找出求助者主要问题

*  确定从哪个问题入手

3选择优先解决的问题

* 找出求助者主要问题

*  确定从哪个问题入手

4向求助者说明有效咨询目标的七个基本要素

 具体 可行 积极 双方可以接受 属于心理学性质 可以评估

 多层次统一

(5)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的整合

 从大目标着眼,从小目标着手,是辩证处理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关系的准则。

 终极目标是促进求助者的心理健康和发展,充分实现人的潜能,达到人格完善。

  15、在本案例中,对咨询效果评估的时间和方法如何把握

心理咨询效果评定并非到结束才做,在咨询过程中就应该不断地总结效果,及时进行调整。但是结束前的评定时对整个咨询过程成效的评价,更全面、更重要。

咨询效果 评估的五个维度

 1求助者对咨询效果的自我评估

* 2、求助者社会生活适应状况改变的客观现实

* 3、求助者周围人士特别是家人、朋友和同事对求助者改善状况的评定

* 4、求助者咨询前后心理测量结果的比较

* 5、咨询师的评定

  16、在本案例中,你认为制定咨询目标应把握什么原则?

1) 与求助者共同商定咨询目标。

2) 正确判断求助者的期望与咨询目标的关系。

3) 、向求助者说明不能把他的快乐满足作为咨询目标。

4) 、向求助者说明,咨询中发现更深层的问题,需要对原有目标进行调整,重新确立新的目标。

  17、在本案例中,还应收集求助者那些方面的资料

* 附一:桑德伯格提纲

    1、身份资料;2、来就诊的原因和对治疗服务的期望;3、现在及近期的状况;4、对家庭的看法;5、早年回忆;6、出生和成长;7、健康及身体状况;8、教育及培训;9、工作记录;10、娱乐;11、性欲的发展;12、婚姻及家庭资料;13、社会基础;14、自我描述;15、生活的转折点和选择;16、对未来的看法;17、求助者附加的其他任何材料。

* 附二:马隆—沃德提纲

   1、外表和行为

   2、交谈过程中的语言特点

   3、思维内容

   4、认知过程及功能

   5、情绪

   6、灵感与判断

 20、结合本案例,你计划采用的咨询方法并说明原理

简易行为矫治---阳性强化法

* 1、明确治疗的靶目标

* 2、监控靶行为

* 3、设计新的行为结果

* 4、实施强化

行为疗法基础理论

* 行为疗法创始人是巴甫洛夫 和霍尔

* 1、应答性经典条件反射在治疗中的应用就称为行为治疗;

* 2、操作性条件反射   斯金纳

* 3、认知行为治疗

阳性强化法基本原理

*   行为主义理认认定行为是后天习得,并且认为一个习得行为如果得以持续一定是在被它的结果所强化。所以如果想建立或保持某种行为,必须对其施加奖励; 如果要消除某种行为,就得设法给予惩罚。

*  大多数行为学家认为,对人最好是只奖不罚,因为奖励的办法对行为的影响更大。只要合理安排阳性强化的程序,求助者一般都可接近目标。

*   以阳性强化为主,及时奖励正常行为,漠视或淡化异常行为,这种方法就叫阳性强化法。

:合理情绪疗法(RET)

* 工作程序(四个阶段)

    1、心理诊断阶段:在此阶段,咨询师根据ABC理论对求助者的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和诊断,通过与求助者交谈,找出他情绪困扰和行为不适的具体表现(C)以及与这些反应相应的诱发事件(A),并对两者之间的不合理信念(B)进行初步分析。

    2、领悟阶段

    通过对ABC理论的进一步解说和证明,使求助者在更深的层次上领悟到他的情绪问题不是由于早年生活经历的影响,而是由于他现在所持有的不合理信念造成的,因此他应该对自己的问题负责。首先要进一步明确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

在确认不合理信念时,一定要抓住典型特征,即绝对化的要求,以偏概全和糟糕至极等。

另一方面使求助者进一步领悟对自己的问题及其与自身的不合理信念的关系。

三种领悟:

①使他们认识到是信念引起了情绪及行为后果,而不是诱发事件本身;)

②他们因此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应负有责任;

③只有改变了不合理信念,才能减轻或消除他们目前存在的各种症状。不是咨询师给他们“灵丹妙药”,而是他们自己领悟问题。

3、修通阶段

   是运用多种技术,使求助者修正或放弃原有的非理性观念,并代之以合理的信念,从而使症状减轻或消除。

所谓修通,是指工作透入的过程。咨询师应用各种方法与技术,以修正、改变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为中心进行工作。是合理情绪疗法的核心内容。

 常用的方法技术:

(1)与不合理信念辨论

方法是让你说出你的观点,然后依照你的观点进一步推理,最后引出谬误,从而使你认识到自己先前思想中不合理的地方,并主动加以矫正。例如:绝对化、以偏概全及糟糕至极。

当涉及人际关系及环境方面的一些不合理信念时可用:

黄金规则:像你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那样去对待别人(像你希望别人爱你那样去爱别人)是理性观念。

反黄金规则:我如何对待别人,别人也应如何对待我。(我爱他,他就应该爱我!多次失恋的男孩)是非理性观念。

一般求助者不会简单的放弃自己的观点,他们会找各种理由辩解。要一环紧扣一环、让其理屈词穷。

但不能仅是个辩论者,也是一个权威的信息提供者和生活的指导者。

目标明确、不留情面。

(2)合理情绪想象技术

首先,使求助者想象中进入产生过不适当的情绪反应或自感最受不了的情境之中,让他体验在这种情境下的强烈情绪反应。

然后,帮助改变这种情绪体验,是通过改变自己情绪体验的不正确认识来进行的。

最后,停止想象,让求助者讲述他是怎样想的,自己情绪有哪些变化,是如何变化的,改变了哪些观念,学会了哪些观念。

(3)家庭作业

认知性家庭作业也是合理情绪疗法常用方法。

(4)其他方法:放松训练、系统脱敏等

4、再教育阶段

巩固前面的效果而进一步使用上一阶段的内容,还可应用技能训练,自信训练,放松训练等。

合理情绪疗法基本原理

* 合理情绪疗法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 首创的一种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

*  合理情绪疗法旨在通过纯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的途径,改变求助者的非理性观念,以帮助他解决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

*  合理情绪疗法强调情绪的来源是个体的想法和观念,个体可以通过改变这些因素来改变情绪。使人难过和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情的不正确解释和评价。

 非理性观念的三个主要特征:

1、绝对化的要求

2、过分概括化  3、糟糕至极

导致神经症的11类不合理信念

1要绝对获得周围环境尤其是生活中每一位重要任务的喜爱

2.个人是否有价值完全在于他是个全能的人

3.世界上有些人很邪恶,应严惩

4.事情如非所愿,是可怕的事

5.不愉快的事总是环境所致,不由自己支配

6.面对现实困难和应承担的责任是不容易的事,不如回避

7.人要随时警惕危险,应关心或注意其发生的可能性

8.人须依赖别人,特别是比自己强的人

9.以往经历决定目前行为,且无法改变

10应关心他人,并为他人难过

11人生每个问题答案唯一。

合理情绪疗法的局限性

* 1、合理情绪疗法假定人有一种生物的倾向,倾向于用不合理的思维方式进行思维,这是需要人用毕生的努力去减少或克服的。

2合理情绪疗法是一种着重认知取向的方法,因此它对于那些年纪轻智力和文化高的人更有效果

* 3、合理情绪疗法能否得到满意的效果,也与咨询师本身有关。咨询师也要不断与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尽量减少自身的非理性成分。

 24、请撰写本案例的咨询方案?

制定咨询方案

1. 咨询目标

2. 双方的责任、权利、义务

3. 咨询次数与时间安排

4. 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

5. 咨询效果及评价手段

6. 咨询费用

7. 其他问题及有关说明

在与求助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 咨询关系: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 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是心理咨询的核心内容

* 咨询关系的建立受到咨询师与求助者的双重影响

* 强调尊重、热情、真诚、共情和积极关注等咨询态度的重要性 

  二.对本案例的诊断及诊断程序是什么? (30分)

 诊断:严重心理问题。(20分)

 程序:1、由现实刺激引起(2分)

 2、内心冲突属于道德性质(1分),有求治愿望(1分)

3、生理、心理、社会功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2分)

4、无明显器质性病变(2分)

5、排除精神病、神经症、一般心理问题(2分)

  三.对该求助者的遭遭遇,心理咨询师在表达共情时应当注意些什么?(25分)

1、 咨询师应走出自己的参照框架而进入求助者的参照框架。

2 咨询师必要时要验证自己是否做到共情。

3、 表达共情要因人而异。

4 表达共情要善于使用躯体语言

5 表达共情要善于把握角色。

6 表达共情应考虑到求助者的特点和文化背景。


招聘公告
法律知识
试题练习
时事政治
面试技巧
综合应用
面试热点
考试大纲
经济知识
判断推理
 
联系我们
地址:商丘市爱德阳光社会服务平台
电话:0370-2599133
传真:0370-2599133
邮箱:100133818@qq.com
网址:www.coeic.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