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000-000

AIDEYANGGUANG

爱德阳光网站

心聚事业 共同发展
 
 
点击排行
您所在的位置:
中医养生
来源: | 作者:pmoca64c8 | 发布时间: 2017-12-08 | 2192 次浏览 | 分享到:

生、长、壮、老、已是生命的自然规律,健康长寿是人类追求的美好愿望,养生保健是永恒的主题和社会的热点。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积累了许多养生长寿的宝贵经验,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医学吸收了儒、道、佛各家养生思想的精华,形成了系统完整的中医养生学。众所周知,先天禀赋(遗传因素)对寿命极限的影响有着不可否认的作用,但后天养生同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如孙思邈在《摄生咏》中记载:“寿天休言命,修行在本人,时时遵此理,平地可朝真”。就是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克服先天不足或后天失调给健康带来的不利因素,要有目的地进行养生保健,以获得健康长寿。那中医养生都包括了那些内容呢,下面做一简要介绍:

1.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记载:“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主要意思是说人和自然界息息相关,自然界的风、寒、暑、热等一切变化都会对人的生理和病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养生必须“顺四时而适寒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才能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由于四时阴阳消长的变化,所以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生物发展生长的规律,因而阴阳四时是万物的根本。 《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云:“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人生活在自然界之中,季节的变化影响着人体脏腑功能和气血的运行。《内经》说:“肝旺于春,心旺于夏,脾旺于长夏,肺旺于秋,肾旺于冬”。又说:“春气在经脉,夏气在经络,长夏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春夏阳气发泄,气血易趋向于表,故皮肤松弛,疏泄多汗;秋冬阳气收藏,气血易趋向于里,则皮肤致密,少汗多溺。与此同时四季变化与疾病发生也密切相关,如春季多温病,夏季多暑热,长夏多湿热,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证。是故“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就是说善养生者要顺应四季调节起居,增减衣物,调摄饮食以适应其变化。如著名明代医学家张景岳所说:“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养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

2.流水不腐 户枢不蠹

我们的祖先历来主张劳动养生,运动保健。早在《吕氏春秋》就记载:“陶唐氏只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阏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故作舞以宣导之”。 并用“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这样形象的比喻说明了这一道理。说明我国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开始意识到通过身体活动,可以起到保健祛病的作用。这种“动以强身”的观点对后世养生学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动则不衰”成为中医学养生的主要组成部分。现代医学认为“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可以提高身体新陈代谢,改善心肺功能,增进脑和全身的血液循环,增加胃肠蠕动,改善消化功能,保持大便通畅,提高机体抗病能力。通过运动可使各组织器官充满活力,延迟衰老的进程。

3.怡情养性 以德养生

中医把喜、怒、忧、思、悲、恐、惊称为“七情”。其中怒、喜、悲、思、恐又称为五志。五志与五脏关系密切,情志的异常变化常常可累及脏腑功能,使气机升降失常,气血功能紊乱,从而引发各种疾病。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记载:“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说的就是情志致病。古人将其情志的相互制约运用于养生之中,如“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悲”等。这些理论对于情志调节、防病祛疾、益寿延年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故善养生者,要注意调摄情志,做到凡事顺其自然,遇事处之泰然,得意之事淡然,失意之事坦然,艰辛曲折怡然。保持心境平衡,驾驭自己的情感,遇事不怒,七情适度,怡情养性,以德养生。我国历史上的许多思想家、教育家和养生学家都把养德放在养生的重要位置,甚至看成是“养生之根本”。孔子提出“仁者寿”,“修以道,修道以仁”,他主张要以“仁者爱人”之心去行事,以“推己及人”之心去交往,使友善之意乐融于社会。孟子提出了“爱生而不苟生”的积极养生观,把仁义看得高于生命,认为必要时应该“舍生取义”。他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千百年来成为仁人志士的养德名言。清代养生家石天基认为:“善养生者,当以德行为主,而以调养为佐”,把常存安静心,常存正觉心,常存欢喜心,常存善良心,常存和悦心,常存安乐心作为养德要诀。强调内心宁静,对外界的各种各样的诱惑无动于衷,保持一颗平常心,做到“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才有可能“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如孙思邈所言“德行不充,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道德日全,……不求寿而自延,此养身之大旨也”。

4.补肾益精 延缓衰老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源。肾脏所藏的精气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各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和衰老均取决于肾脏精气的盛衰。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意思是说人出生以后,自七、八岁开始,由于肾中精气不断充盛,化生出一种能够促进生殖机能成熟的叫做“天癸”的物质,男子产生精子,女子月经来潮,具备了生殖能力。当男女到三十岁左右,身体发育达到极盛时期,以后随着肾中精气由充盛逐渐转为衰退,如女子到四十九岁以后,男子到六十四岁以后则变为衰老,即所谓“肾脏衰,形体皆极”。基本指出了男女由生而壮,由壮而衰的生命过程。因此养生有人称为养肾,故有“肾元盛则寿延,肾元虚则寿夭”。 

5.顾护脾胃 食养为先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是运化水谷、吸收精微的重要场所,食物是供给人体营养、维持生命活动的源泉。因此养生保健要调理饮食顾护脾胃。如果饮食不当,就会损伤脾胃,导致疾病。早在《素问•脏器法时论》中就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的膳食配伍原则。“五谷为养”,是指五谷作为人体赖以生存的主食;“五畜为益”,是指五畜有益于五脏精气的化生;“五菜为充”、“五果为助”,是说蔬菜果品对五脏精气有充养和辅助作用,并告诫人们“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保其正色”做到膳食营养均衡。另外食养也是中医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能脱离中医辨证用膳思想的指导。因为人的体质有强弱,正气有虚实、病性有寒热之不同,要根据不同情况进行适当选择,如体质偏于阴虚内热的人,平素五心烦热、性情急躁,口干夜甚,体形消瘦者,应当常吃一些甘寒、咸寒类养阴清热的食物,如梨、甘蔗、香蕉、银耳、山药、海参等,忌食或少食葱、姜、辣椒、韭菜、香椿等辛温之品;若偏于体质阳虚内寒的人,平素手足不温、腰寒肢冷、面色苍白,食欲不振者,可以经常吃一些甘温的食物,如糯米、桂圆、栗子、韭菜、鸡肉、羊肉、狗肉等。

招聘公告
法律知识
试题练习
时事政治
面试技巧
综合应用
面试热点
经济知识
考试大纲
判断推理
 
联系我们
地址:商丘市爱德阳光社会服务平台
电话:0370-2599133
传真:0370-2599133
邮箱:100133818@qq.com
网址:www.coeic.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