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当下教育以鼓励,表扬为导向,提升个体正能量的理念影响,惩罚似乎已被放置在不易察觉的角落,作为纠正个体不良言行以及习性的方法,其方式以及效应追溯到旧时私塾教学中戒尺的运用已早有体现。发展中这样的惩罚方式亦得以逐渐消退,在我感知里,总觉得其历史性沉淀的深重,以及以戒律为主的惩罚本质性的影响力,至今也无法彻底排除。由戒尺演变过来的打骂的惩罚方式在当代家庭教育中仍然可知可觉。
在面对孩子学习不认真,不循规蹈矩,不听长辈有益的指导等不良行为,往往激愤的情绪夹杂着恨铁不成钢的心理,有的父母将手掌和尺子举得高高,言语也相对暴躁:“你今天做了什么,你怎么如此不学好呢?不思上进呢?嘴还硬,看我不揍扁你。”孩子呢,对此有的会哭天抹泪,有的边哭边求饶:“不了,我错了,别打了。”有的还会一身英雄气概:“打吧,打死拉倒。”有的呢小鬼头精灵,嘴上很快求饶,暗地与你使劲对抗,不理睬你,唱反调。
诸如此类的场景还有很多,平时观察也有限,无法在此一一列举。但是,另一方面,表扬和鼓励也确实可以在相对温暖的情感氛围里促进个体取各自所长,不断往前看,向前走,同时我实在不想绝对化否决让个体补各自所短,不断反省,不断完善的正向意义。如何将其积极的本质属性发挥得合情合理,有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一,运动型惩罚
生命在于运动,无人不知,没人不晓,尤其在高科技,脑力劳动相对占优势的社会现状,体力活较以前有了明显的减少,不论是孩子还是大人,运动量也越来越少,除了老人相对关注运动以外,紧张的生活节奏以及休闲享乐的社会气氛让当代父母也无暇做什么运动,不妨试试让运动融入惩罚里,诸如贴墙站立,盘腿静坐20-30分钟,不仅锻炼了孩子的耐心,坚持心,也是打开身体一些部位的好方法,起到放松的作用,期间可针对男孩选择力量,稳定性,灵敏性的运动,如单脚站立,弹跳,马步,俯卧撑,举哑铃等等,适合女孩柔韧性的瑜伽等等。
二,学习型惩罚
对于不想学习的孩子,可以用用学习型惩罚,同样让他们知道自己犯了错,错在哪里,然后施以背背书,做做题,规定好20-30分钟时间,开始总会有些不适应,时间久了说不定无形中还加强了他的学习动机,至少也温习了一些知识。在惩罚中养成习惯,也可以成为自然。
三,兴趣型惩罚
对于孩子的错,需要他认识改善的时候,可以让他们练练字,画画,可能对于学习好的的孩子,右脑功能并不一定会很好,在惩罚里开发他们的右脑,也不是坏事啊。
四,生活技能惩罚
也可以用生活技能的实践来实施惩罚,不好的言行,家长可以让他们做做家务,年长一些的孩子让他们管理管理家事,无形中得到了锻炼,对促进孩子的自我成长也是有益的。
这里需要注意这些方式都需要建立在对孩子不良习气和行为的惩罚,最好选择不是孩子喜欢的,或者是陌生的,不善于去接纳的,才有可能比较适合惩罚的根本目标和性质。如果惩罚是孩子们喜欢的事,那他们容易对惩罚产生兴趣,最终影响对自己不足的思考和应对,同时也需要根据不同的孩子区别对待。试试与合理的惩罚手牵手,不想做的事是不开心的,但是能去面对并接纳不喜欢的人和事恰恰是很不容易的事。(作者 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