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我呢!
——家庭教育小记
每逢春节,走亲访友的事延续至今,虽已成为一种习俗,其中一份归盼,一刻团圆之情常常让这些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瞬间,悄悄地绽放着生机盎然。一个个称呼,一声声祝福在这里尤显芳香四溢。
“二舅妈,您老可好,晚辈给您拜个早年。”
“好,好,都好,都好,让我看看,在外面都胖了还是瘦了?”
“姨夫好,阿姨好。”
“我妹可越长越漂亮了呢,有没有找男朋友了啊?”
“快了,快了,你就等着喝喜酒吧。”
“这话可不能说得太早啊,我妹找男朋友,可一定要让我这个表哥给过过目啊,哥看不上眼的,咱可不嫁。”
“好好,一言为定。”
“人家找对象,关你什么事啊,真是瞎起劲---”
“哈,哈,哈---”
一阵欢声笑语,你应我答。霎那间的安静让人忽然间感觉有些不适应。一声童音从阳台门的一个角落里脆生生地响起:“还有我呢?”
可以这样说,一屋子人的目光几乎齐刷刷地向门口看齐,一个小男孩站在那里一动不动,眼睛直直地盯着大家,一脸地认真。对这个上幼儿园的孩子大家自然而然嬉笑之余,男孩的姥姥回答了孩子的问题:“你看你看,你们只顾着招呼其他人了,唯独把这个小人给忘记了。”
“哦,叮叮当,来抱抱,你也要受搭理啊。”
“哈,哈,哈===”
又一阵热闹开始了。
这样的场景来源于我真实生活的一个片段。之所以有着挥之不去的记忆,也许,喜庆,隆重的节日,有情,祥和的氛围是很不错的解释。而真正让我关注的是儿子的那句话:“还有我呢?”没有忘记当时的想法:这么一丁点的孩子,怎么感觉有些老气横秋,还如此正儿八经得问长辈们索要称贺。对于一向言听计从的母亲来说,有些惊讶,有些欣喜,也有不如意的复合情绪满满地占据了心房。
时间老人把我拖进了中年人的队伍,学了几年心理学,自以为是的认为对孩子的发展有了更多的了解,有幸在中德心理大学继续学习,在为完成许允刚教授安排的“青少年辅导方案”的设计中,重新整理着发展心理学里的有关内容,这一段话让我反复看了几遍:自尊是自我对个人价值的评价和体验。自尊得到满足,会使人感到自信,体验到自我价值,产生积极的自我肯定。高自尊的孩子对以后生活的满意度和幸福感有关,低自尊的孩子则与以后的情绪不良(压抑,焦虑)与对学校生活不适应及缺乏人际交往能力等社会关系的不适应有联系。有研究表明:3岁组有10%,4岁组有60%,5岁组有80%,6岁组有90%多的儿童体验到自尊,而自尊是最值得重视的幼儿情绪体验。到童年期,儿童的自尊已具有了稳定性。我清清楚楚地在最后一句话的底下划上了带有色彩的波浪线,并标注了五角星,同时写上了“还有我呢!”一切来得如此自然,如此协调,就如自动思维没经我刻意搜寻已跃然眼前。我喜欢那种感觉,让我振奋,灵动的感觉。随之而来的应该是一份清醒和平静,“原来是这样”脱口而出,一阵舒畅在我心头荡漾:我完全推翻了前面产生的念想,而且是相当错误的念想。
“还有我呢?”是那个在幼儿园的儿子用四个字的句子,以平静的表情融进了认真的态度向成人展现的自尊。我想我这次真的懂了。也感谢姥姥及时地给予。(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