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DEYANGGUANG
爱德阳光网站
在《易经》中,用“乾卦”代表父亲,“坤卦”代表母亲,而乾坤又代表天和地,可见,父母是可以做到很大的,大到能用天地来形容。
什么样的父母,能够当得起这样的美誉呢?就是遵循父母之道的人。而这个“道”在哪里呢?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老子在道德经里讲得清清楚楚,有一个浑然天成的东西,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它寂寂无声而又广阔无形,它独立长存而永不衰竭,周而复始而永不停息,可以看成是天地万物的母亲。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将它叫做道,再勉强替它起个名字叫做大。
作为父母,要清楚,“道”才是一切的根源,“道”是最大的母亲,我们都只是万物的一份子。所以,身为父母,我们必须要遵循“道”的法则,要把“道”的作用好好地发挥出来,我们才能更好地扮演好父母的角色,当得起父母这份荣誉。
一、父母学道
道最大的特点之一:长而不宰。道德经第10章“生之畜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长而弗宰,是谓玄德。”道生长万物,养育万物,但它生长而不占有,养育而不自恃有功,滋养万物而不主宰它们,就称作自然无为最高的德行。假如世间的父母均能够明白这一点,并能够去执行,那人与人之间的烦扰纷争,国与国之间的相互掠夺,根本不用一而再再而三地去消灭,因为这种现象几乎都不会出现。为什么?因为,当父母都合道,他们教养出来的孩子都会守道,道在他们的子子孙孙中不断地蔓延,伸展,代代相传,人人都恪守本分,哪还有什么争抢啊?
《道德经》第38章“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人们是因为道失去了,才生出了后面的德、仁、义、礼;假如道有了,那一切都有了,根本不需要再刻意地做出仁义礼,那只是画蛇添足罢了。
所以老子会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真正的圣人他是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博学多才是为了要当个圣人的,而是当他把自己的知识和智慧用于实践时,那种效果在民众当中自然而然地扩散开来,使得人人都不知不觉地受益,所以人们一定要捧他为圣人。也正因为这样,他才真正有资格当圣人。老子,孔子就是这样的人。当一个人已经拥有足够的资本时,他才会讲出一些真话,比如:有足够多钱的人会说:“钱有什么用,无非是个数字而已。”知识已经足够丰富的人才可以说:“知识太多也是麻烦,很多知识宁可不要,因为不学它你还是可以很轻松安逸的,可一学到,反而让你从此停不下来,甚至走火入魔。”这个词一出现,立刻会让我们想到经典武侠小说里面的人物,《笑傲江湖》中的林平之无意中得到了《辟邪剑谱》,从武功平平到天下无敌,同时也从一个本性善良的普通人变成了一个扭曲变形的异类。东方不败练成葵花宝典亦是如此。我们从中不难发现,假如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他们因为获得了一个人人都在争抢的“宝贝”,所以格外地兴奋,急切,恨不得一下子就能把它吃进肚子里,好让自己迅速成为天下第一。然而,欲速则不达。欲望太强烈了,可现实却又无法达到,极度强烈的心理冲突会导致人格分裂,假如还是不肯收手,就会扭曲变态。万事都有它的一个规律,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武功当然更要一步一步练,一成掌握了,才可以学第二第三成,而且每一成都得要练得足够扎实,方能走向后面的七八九成,而且,越往上难度越大,上一点儿都很艰难。如今社会上到处可见的学钢琴,就充分暴露了这个问题的实质。十几年前,学钢琴的人是很少的,哪家窗户里如果飘出几串钢琴的音符,那可真是稀罕啊,都会情不自禁地停下脚步,静静地在窗底下听一会儿,边听边感叹:一定是一个不平凡的人家,又要出一个不平凡的人啦!羡慕之余,更多的是祝福。那家孩子真的练成了,大家都会把他当成宝贝,因为“物以稀为贵”嘛!往往那样的孩子都会学有所成,因为父母当初是源于他喜欢钢琴,真正想学钢琴而下决心帮他准备的,所以他会把这架钢琴当作精贵,把货真价实的钢琴老师当成精贵,他也会把家人的期盼放在心上,还会对周围每天听他的音符的人们付一份责任。他学的每一课都是用心的,还的每一课都是扎实的,所以,他用十几年的时间,几乎每天都在练,练琴成为他每天生活必须的内容,就像吃饭和喝水一样自然,于是水平在不知不觉中一级一级上升着。直到有一天,老师布置他弹一首肖邦的《幻想即兴曲 》时,他轻轻松松就弹起来了,弹完老师才告诉他这是极具代表性的钢琴十级曲目。他高兴之余并没有太多的惊讶,因为他从来都没有想过要达到多少级,什么时候达到,他只是每天扎扎实实地练,在练习中不断享受到一种说不出的满足与快乐。
现在容易了,有个万把块钱就可以买钢琴了,看到别人学,你也不甘落后啊,也学,女儿会弹钢琴,说出去有面子啊!听说人家在哪里学,你也就去那里学,根本就没仔细打听过那个机构是否正规,甚至连老师是否真有水平你都不在乎,人品性格就更不用说了。关键还有更重要的一点,你从头到尾都没有问过你的那个孩子是否想学,是否有那个天赋。那不是瞎胡闹嘛!她完全不想学,非常排斥,你却一厢情愿地把庞大的钢琴搬回来了,老师那里你把钱也交了,于是,她被逼无奈,不得不学。结果一学,天赋没有,兴趣全无,老师教得心烦意乱,她更是活受洋罪。去上课前要哭闹一阵,硬拉硬扯才去,回到家还每天都得练哪!学校的功课本来就应付不了,回家作业那么多,做完还得受煎熬,极度的不情愿,她当然弹得很吃力,于是,父母开始骂她笨,懒,弹错就打她的手,这简直跟受刑差不多嘛!你说这一家人是何苦呢?加上如今社会上针对学艺术的扭曲观念,说是达到某个级别就可以加多少分,还能被某所名牌大学特殊录取等,于是这个人群就跟疯了一样到处开班,强化班,直通班,什么人都招,只要你交得起那惊人的学费。愿意交学费的人还大有人在,“一切拜托你了!”仿佛等着就能上清华了。老师说:“等着等着吧!”什么基础,手势,不管它;练习曲,能不练尽量不练,没时间,直接弹考级曲目,拼命练,练它个几百遍,没基本功,也能上了,考完就练下一曲,美其名曰“强化”,其实是“赶鸭子上架”,凑活着能通过就行。终于也算练到第八级的曲子了,没想到啊,那一段快速的琶音,她怎么也达不到,练得越多遍,反而还僵掉了,老师看她越练越差,终于忍不住生气地让她别来练了;她哭着回去告诉父母,父母又兴师动众地去求那个老师,老师勉强答应;可是,人能求,技术求不来啊!她还是弹不起来,这就意味着这个八级的考试曲目她是完不成的,老师终于放弃了,她们一家也只能无奈地放弃了,眼看着别人去上那个班吧。她失掉的不光是一个幻想中的机会,更失掉了一份女孩子的自尊、自信。后来她发脾气要把那架钢琴砸掉,她父母拦住,以最快的速度把钢琴低价卖了。她们几年的心血,却卖掉了女儿宝贵的年华,换回来的是女儿失落的青春,消极的眼神,还有手上那几千块钱。
所以很多人学东西,做事情,在一开始就是一个错误,一步错,步步错,结局肯定是很可悲的。假如你不知道那是个错,已经开始做了,那么根基一定要打打牢。你下面的基础没打牢,刚刚够着一点就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然后拼命往上冲,显然是不现实的,即使勉强够上了,那也不牢固啊。因为根基不扎实嘛,你费尽力气跑到上面,人家轻轻在你额头上一点,你就直滚到最底下了,根本没有一点反抗的余力。你若还是不死心,执迷不悟,硬冲,那只有一条路:走火入魔。更惨,因为走偏了,你的脚已经不在那台阶上了,你踩在半空中,你随时都会掉下来,粉身碎骨。所以,无论是练武还是读书,你练到走火入魔,读到痴痴傻傻,结果都是惨不忍睹的。当然,有时候,错误也会变成正确。因为阴阳是可以转换的。如果真下定决心要学,要做,那就要摆正心态,哪怕失败了,也无怨无悔。那样,你就可以无咎,就是没有后遗症,你反而就能做好。因为,一开始,你的根正了,然后一步一步脚踏实地,越走,根基越牢。根基稳了,你就开始稳扎稳打;不要只图快,“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踮着脚尖走路,你能撑多久?大跨步地行进,你能跑多远?快是没有用的,因为还有个方向的问题,方向错了,你速度越快,偏的越远,最后迷路迷得都不知道回家的方向了。
所以方向要弄对,稳步前进,只会快不会慢,因为你道走对了,终究会到达目的地,一点不用急。这叫慎始善终,成功,是早晚的事。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你从来不说什么仁义,老百姓反而会对父母孝敬,对子女慈爱。可你若讲得很多,讲得很细,他们学到了:哦,原来做父母要这样做才会受到子女的欢迎和孝敬;做子女的也学会了:原来做子女要那样才会博取父母的欢心和优待。于是,父母学会了机巧,子女学会了诈伪。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啊,那父母最喜欢的往往不是那个老实忠厚,发自内心为父母想的孩子,反而是那个花言巧语,擅长哄骗的孩子。为什么?因为世人都喜欢被骗嘛!这听起来很奇怪,可恰恰是真的。你看,忠厚的孩子她很朴实,单纯,看到父母有些地方做错了,她会真诚地提醒,比如饮食习惯,娱乐方式不太健康,她希望父母改正过来是为父母的长远健康着想,可因为大女儿说话从来不会拐弯抹角,所以父母不认同,就不高兴了,总认为大女儿要求太高,不孝,对大女儿是一肚子的意见,还经常在大女婿面前讲她的种种不是,说是要让大女婿好好地说说妻子,让她怎么怎么改变。可另一个呢?她明明看到父母的不良习惯,她不说,也很少出现,每年最多回家一两次,若不回来,就会打电话告诉父母她给他们买了鞋子或衣服,然后帮他们寄回来。其实呢?她们家的条件十分富裕,每年公司到年底都会派她去置办年货送礼,她顺便把父母的礼物也一起办了,这样既不用再自己花钱,又给父母留下好印象,两全齐美。这父母一接到她的电话,嘴上说是不用,心里其实是很开心的,再收到礼物时,穿在身上是暖在心里的。这样一看,这样的子女还真是会做人,讨人喜欢,让父母能开心总是很好的。不过,在父母遇到大难题时,就见分晓了。父亲投资失败,还欠下一百几十万的贷款急得直跺脚,甚至要把自己的老底公司给卖了。无奈之下让大女儿向小女儿开口,小女儿丈夫家年收入是几个亿,想想拿出个一两百万救救急肯定没问题,小女儿一听并没有马上回绝,也没答应,只是说要跟夫家商量商量。可一天之后就回话来说:“这个公司是我公公的,公公很强势,一手抓,我作为媳妇在他们家也算是个外人,做不了主,可我知道,这个公司虽然大,但其实也是空有虚名,因为常年都有几千万的贷款,每年千把个工人开支很大,所以真正拿到手的并不多。所以一下还真拿不出这么多钱,不过,如果我有两百万,一定马上给你,可惜公公给我的工资太少,我每月的收入仅够一家的生活开支。所以,都快十年了,都没有一点存款。”大女儿听了心里很痛,是心疼可怜的老父亲,曾经那么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如今却要低下头问女儿借钱,可他们那个住进金屋里的女儿,平时那么让他们暖心的女儿,却在父亲唯一一次开口时就回绝了他。结果是那个老实芭蕉的大女儿,把自己的一套房子卖了先让父母顶一阵子,然后又把自己夫妻两个存了五六年的30万,本来打算用来装修的钱都给了他,这些钱都是他们夫妻俩平时几百一千地积累起来的,虽然不多,可在他们心里的分量却很重,因为这每一块钱都是他们靠自己的双手辛苦挣来的,30万对于他们来说,跟那300万的价值是一样的。因为大女儿有一个更好的丈夫,他说:“全部给爸爸,我们是他的子女,他把我们养这么大,我们报答他再多都是应该的,你不用担心,生活费,装修费,我来赚,我们只要努力一点,节省一点,一定很快会有的,你安心好好过生活就可以了!”妻子听得心里一阵一阵地暖,她真的要感谢老天这么眷顾她,赐给她这么好的一个爱人。当老父亲接过那一包钱时,老泪纵横,想想居然是不讨他喜欢的穷女儿救了他。后来,难关一过,父亲的事业反而又开始转运了,蒸蒸日上。父母重新回到了以前悠闲的生活,而当小女儿再次打电话来,寄衣服来时,他们还是说小女儿懂事,孝顺;至于大女儿,还是得多学学妹妹的说话做事啊!孔子说:“巧言令色者,鲜矣仁。”(《论语·学而》)意为花言巧语,伪装和善,以讨好别人,这种人仁德是很少的。人们常常比较喜欢能说会道,和善逢迎的人,因为觉得那样的人善于察言观色,办起事情来聪明灵活,吃得开,跟他交往,有好处。而反过来,不善巧言的人呢,大家会认为太认真,呆板,相处不那么愉快。于是,社会越来越推崇“巧言令色”,认为那样才是德才兼备,甚至让那些本质纯真的人都去学。而孔子却强烈否定了这样的观点,并且批判了这样不良的社会现象。因为,“巧言令色者”常常是带有一种强烈的目的性的,为的是让自己获得更多的利益;也有的是为了掩盖自己的不足或过失而虚假地做出的和善,她仿佛清楚地知晓你的好恶,趁你不注意时,用一根细线,只系住你肚子里那个最喜欢的东西,再像钓鱼一样,一点一点往上拉,看清楚了,她就完全有把握地给你这个,你完全没有察觉,意外地获得这个,一定惊喜不已。于是,你不管她是出于什么目的,也不管她犯了什么错,都不在乎,只是看到眼前这个你喜欢的东西,你就认定她好极了!最后,当你的心完全被她迷惑时,她会理所当然地夺取你所有的一切,那时,你醒悟过来也已经来不及了,甚至你到那一刻还是被蒙在鼓里,还认为自己是心甘情愿的。所以孔子以深邃的眼光洞察出事物的本质,“巧言令色”,属于弃内求外、颠倒本末的错误做法。为了博得别人好感,而背离了做人应内心坦然的本色;只耍表皮功夫,忘却了修身成仁是要向内求。所以,佛家,儒家,道家都是推崇人要向内求,而非向外求。佛家叫“观自在”;儒家叫“自省”;道家叫“坐忘”。越是向外求的人,内在一定越空的;而内在越丰富的人,外在是越简单的。一个人日有寸进,他反而会与世无争,里面进外面一定退的。所以,“无欲则刚”,才能真正锻造出一身浩然正气。
无奈,世人依然故我,所以老子说:“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假若我有知于政事,我要行走于大道之上,唯独害怕走上邪道。大道荡然正平,可是,人们却偏偏不愿走大道,反爱走邪径。老子尤其悲叹这一点。
讲到这里,我不禁想起自己去美发店的一次经历。那次我有些熟悉的理发师Keven帮我打理头发,他一向给我的印象是温和,大气,话不多,跟其他的理发师不同。可那天,他居然也向我推荐起了产品,我平时是最反感理发师在弄头发时,从头到尾喋喋不休地向我推荐产品的,我宁愿闭目养神,不搭讪。可对他,我一定会真诚地给出一些建议。我说:“Keven ,你知道最好的推销方式是什么吗?”Keven有些尴尬地笑着说:“我还真的不知道。”我很自然地说:“最好的推销,就是不做推销的推销。”他有些惊讶,我接着分析给他听:“你看啊,作为一名优秀的美发师,你首先吸引顾客的是你的形象,气质,一般人们都会喜欢那些帅气,干净的美发师;其次,是你的言行举止,因为从中可以透露你内在的涵养,脾气性格,当然真诚善良,谦逊温和的为好;最后才是你的实力。事实上,店里的美发师水平都相差甚微,所以,前两者,基本就是抓住顾客的主要条件,而其中,又以第二条为最重要,它将成为你能否留住顾客的关键,尤其是真诚。真诚就是你发自内心地替顾客着想,怎样能够既为顾客省钱,又能让她满意。那么假如你不断地向她推销产品,推完一个,下次又推另一个,你站在她的立场去体验一下她的感受,再傻的人都明白,你是要想方设法挖她口袋里的钱。那么,谁会愿意总让别人骗她的钱呢?第一次她还会因为你的赞美而不自觉地高高兴兴掏出钱;第二次她就会有些犹豫怀疑,不情不愿了;而第三次,她就会因反感而再也不想见到你。假如你根本就没有那些强烈的欲望,只是本本分分地做好自己应该做的,她来需要什么,你就给她什么服务,她主动要求烫发,你就给她烫发,并且让她自己选择喜欢的价位,你不做任何推荐,因为她需要的只有她自己最清楚。想想,你每次都让她很轻松,又带着满意走,她怎舍得跑掉?自然而然她就成为你最忠实的老顾客,哪怕一周来一次,她给你带来的利益也是大数额啊,再加上她还会带来自己的朋友,朋友又带朋友,你只要一视同仁,真是财源滚滚来啊!”Keven听得十分认同,并且很感谢我如此耐心地给他建议,不过,他的一句原本是给自己下台阶的话,却让我至今记忆犹新,他说:“不过,大部分女顾客就是喜欢被骗的呀。”这句话从另一个角度点醒了我,很有道理。明知被骗,却又喜欢被骗,人真的就是喜欢被骗的吗?这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呢?不知道。一阴一阳之谓道,唯有这句解释最合适。后来,我没在那家美发店看到Keven,听他同事说他不再做美发师了,去外地好好读两年书,出来准备要开自己的公司。
这不得不让我们想到,作为父母,在养育孩子的同时,你若不断地向孩子灌输一些“你想要有丰厚的收入吗?想拥有高贵的地位吗?想要的话,那你从现在开始就要全力以赴去拼搏,将来飞黄腾达了,就是为父母争气,光宗耀祖。”之类的话,跟那推销产品像不像?你的出发点表面是为孩子好,其实更多的是为了满足你自己的欲望。因为真正冲锋陷阵的是你的孩子,她是最累的,但那并不一定是她所需要的;况且多半是她穷其一生的拼搏都无法实现的。那么你其实是把养育孩子当作是一种投资,而投资是一定想要得到回报的,假如没有回报,你就会大失所望,就会怪她,觉得自己付出的一切都是白费。那么结局大概就只是一种:孩子若没能如你所愿,她就会自责内疚,觉得欠你的,或是怕你,最终都会选择躲开你远远的。
《道德经》第18章“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真的应该认真地去体悟老子的思维方式,他常常是从另一个角度,“反”的角度去看问题,往往看到的才是真相。人们不管是喜欢听好听的话,还是宁愿被骗,都不得不承认表象终究代替不了本质,事实的真相只有一个,你终究要面对现实。
第34章“大道汜兮,其可左右。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为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道广大无边,它在宇宙间任意自由地存在。万物依靠它而生存,而它从不会刻意地去管理。它生养万物,这是多大的功劳,可它从不认为自己有功。它滋养万物而不主宰它们,永远没有私欲。万物明明都属于它,可它从不认为自己是它们的主宰。正因为它从不自认为伟大,所以反而成就了它的伟大。这才是真正的伟大。
这样的哲理用到父母身上来,真的太有必要了。
因为,在生活中,我们处处可见的恰恰与之完全相反:父母永远在念自己的功,把功劳常常挂在嘴边,就怕子女看不到,忘记她的功;而且很喜欢做子女的主宰者,子女必须服从,否则坚决不行。
先说第一条,父母只要一有机会就会对孩子说:“孩子啊,你小的时候,爸爸妈妈是如何细心地照顾你,半夜哭,每天起来抱,直到不哭;玩耍时,帮你把所有凳子的角,桌子的角都用棉布包好,生怕你碰到弄疼了;上学时,每天为你做好早饭,绑好书包;你读书深造,我们为你花了多少钱,一笔一笔算起来都惊人啊!”孩子小时候听得还是津津有味,就像听故事,觉得父母真的很爱自己,因此很感动。可是,只要自己稍有反抗,对他们表示不满,他们就会暴跳如雷,“一点点把你捧到那么大,如今你翅膀硬了,敢反抗了,还对父母有意见?你这不是忤逆嘛,不是恩将仇报嘛!”于是,把他们曾经对你一笔一笔的付出通通翻开来算给你听,“你仔细看看我们为你付出了多少?你有没有回报给我们,都说养儿防老,假如养了子女却没有回报,那我们养子女干嘛?我就不信,哪个父母会不想要回报!”然后再把你年少时做过的错事一一罗列出来,“看看你自己犯了多少错!你还有什么资格找父母的错!”——这就是典型的翻旧帐。也是对子女的教育方法中最糟糕的一种,它是导致亲子关系破裂,教子失败最直接的因素。别说教子不能翻旧帐,夫妻之间,朋友之间,这翻旧帐的做法都是大大的禁忌啊!
如果你为她做一件事,就要告知她一下,生怕她不知道,次数多了,她就会心生反感了,因为她能感觉出你邀功背后的信号其实是:你为她付出一个她就必须回报你一个,你不断地向她邀功,她越来越怕你了,因为你付出一个她就欠你一个,这样下去,她会负债累累,太有压力了,索性宁愿不要你的“恩赐”了。加上你生气时把那些一箩筐的“恩惠”往她面前一倒,哇,一大摊,她吓怕了,怎么还,还不清了。
身为父母,首先要做到,淡泊财物名利,因为,一切都是身外之物。你看,子女带着孩子难得到你家里来,只要小孩子一玩一闹,你就紧张得不得了,就怕把你的东西碰坏了。玩个陀螺吧,你说不行,因为会把地砖磨损了;玩个篮球吧,你一看,墙壁上留下了两个篮球印,你马上命令停止,然后生气地关上房门进房间了。小孩子天性是要玩的,你口口声声说爱孩子,可你这表现,名不副实啊?因为分明你爱你自己的财物大大超过孩子的份量嘛!一个把身外之物看得比子孙情还重的人,这样的爱牢固吗?真实吗?你也许当局者迷,其实,你真正爱的只有你自己,这是一种自私。所以,老子在几千年前就直白地提醒人类:“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一针见血地说出,名誉和身体哪个更值得珍惜?身体和财物哪个更重要?得到名利和丧失生命哪个更有害?一个人若是过分地看重财务和名利,必定会耗费最大量的时间,精力和生命;过度丰厚的货藏终有一天会招致最惨重的损失。
《菜根谭》功不可念,过不可忘。《菜根谭》:“我有功于人不可念,而过则不可不念;人有恩与我不可忘,而怨则不可不忘。”我对别人有恩不要记住,对别人犯下的错却不可以忘记;别人对我有恩不能忘,而对我有私怨却不能不忘。“施之勿求,求则无功”“施恩者,内不见己,外不见人,则斗粟可当万钟之惠;利物者,记己之施,责人之报,虽百镒难成一文之功。”给人恩惠的人,自己内心并不在意,也不会让人知道,那么即使恩惠不多,别人也会给予丰厚的回报;给别人好处的人,如计算自己的给予,希望别人回报他,那么即使恩惠很多,也没有一点儿功劳。所以父母不要常常以恩人自居,认为自己是孩子最大的恩人,更不要常常把恩人挂在嘴边,因为这样会让孩子产生反感,反倒没有恩了。有恩没恩,让孩子自己去领悟,只要他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他必定会悟到的。孩子是否孝敬父母,全部是父母自己不断修炼得来的,强求反而不得。
你生了这个孩子,这已经是大功一件了,古人讲“怀胎十月,恩比天高”;你辛辛苦苦养育孩子,孩子也是看得见的,假如你教养方式得当,孩子从小就应该是很懂事的,你爱他,他也一样爱你,他自然是满怀感恩的。这都不需要说的,也不需要教的,他在成长中自然会一点一滴学会的,悟到的。你看那些以前的父母,孩子生了一大堆,夫妻俩整天忙得抬不起头,直不起腰,因为要把孩子养活啊!于是,孩子长这么大,居然说自己几乎从来没看到妈妈睡觉的样子。为什么?因为,当孩子晚上上床睡觉时,妈妈为他们铺好床,就要去洗碗,洗一大堆衣服,孩子半夜朦朦胧胧醒来,妈妈还是没有收拾停当;清晨孩子醒来时,妈妈又早已起床,在那里给孩子们煮早饭了,等孩子们吃好上学,妈妈又要开始一天的工作,为了维持生计而必须每天做的活。就是这样,孩子们看到的,仿佛永远是妈妈那个瘦弱忙碌的背影,十几二十年,什么都没变,唯一变的是那个背影缩得更小了,线条更弯了,头发变白了,变得没有型了。妈妈老了,孩子们不敢多看妈妈的正面,因为看多了会心疼,他们只是默默地努力做人,好好做事,稍有空闲就帮妈妈一起干活,外出一有时间就回来陪陪妈妈,买些她爱吃的和没吃过的东西,买件像样的衣服给她穿,因为她大半辈子都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听妈妈说说话,因为,她年轻时几乎都没有空闲的时间说话。这样的母亲,何愁子女不孝敬?何愁子女不报答?因为她从来都没有想过什么报答。既然我生了这个孩子,我理所应当就要全力以赴养育他,保护他,只要他每天都过得好好的,一生都平安健康,这就是对我最好的报答。至于孩子怎么对我,那是他的事,我怎么能去把控?他好我就高兴。我还是跟以前一样,靠自己,天命是怎样就怎样,我只要合天道就可以。常常这样的父母是福禄寿喜,子孙满堂的。
至于“长而不宰”,自然中的动物都是长而不宰的,因为它主宰不了。它把幼崽生下来,然后喂养它,保护它,然后再教它一些必要的基本功,之后就让它跟在集体中共同生存了。生命力强大些的,都一一成长为队伍中的佼佼者;脆弱些的有的就自然被淘汰了。这是没办法的,生命法则就是如此,你不可能主宰得了它的命运的,你只能做好自己的主人,它的权力你还给它。这样它也许活得更好一些,因为每个生命都是有其巨大的本能的力量的,你让给它发挥的机会,它就能不断地发挥出来。
我们人类呢?值得深思。大部分人都在或轻或重地掌控着自己的孩子。更有甚者,因为自己有一点实力,所以子女刚刚会走路,他们就已经帮她铺好了未来的人生路,从幼儿园到大学,甚至工作,早早就帮她预留好了位置,就等着她快点长大了,其中的代价就不可言喻了,所以,他们是绝不容许她有一丝反抗的,必须按原计划进行,只要期间一步出差错,后面都将成为泡影。所以,我们会常看到社会上一些所谓的“官二代”无法无天,富二代放荡不羁,结局呢?都很惨。为什么?就是父辈造的孽,你只允许她有皮肉,却不允许她有灵魂,没有魂的人那就是一副躯壳,行尸走肉,她当然干不出人事儿了。她的人格早早就被扭曲了,心理是异常的,她是一个没有自我的人,甚至没有生命力的人,她也是可怜的受害者。
二:父母修道
“身教重于言教”。这句话人人都会说,可不一定懂得做。“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就是讲的这个道理。真正高明的教化之道,不需要用语言,只需要用自己的行为,而且这个“为”还不是为了教化而刻意“为”,它是完全没有目的地“为”,也就是自然地“为”。你看,大多素养很好的父母都会有一个很有教养的孩子,人说,孩子是父母最好的镜子。就是这个道理,孩子是通过模仿,潜移默化地学会了父母的一切,不是教出来的,是学出来的。比如,父母为人正直善良,对人常常怀有一种怜悯心;总是把最好的东西送给别人,而把普通的留给自己;那么孩子多半也是十分善良正气的,从小就懂得为人处事的一些方法。父母对老人温和孝敬,孩子长大也会对父母嘘寒问暖。
反之就可怕了,那样我们就明白,为什么那么多的父母,老了反而遭罪,子女五六个,居然没有一个愿意赡养她,子女住着高档别墅洋房,老人却被遗弃在最破旧的老小区的车库里,无人问津,只有个把心软的邻居常常给她送些饭,她才勉强撑着这把老骨头。她连告子女的能力都没有了,谁人看了不心酸哪!可子女一被曝光,抢着说出老母亲的一大堆不足,其中最让人难忘的一句就是:“她有今天并不稀奇,因为我们从小就是看着她这样对待我们的爷爷奶奶的,她做为母亲,非常自私,年轻时只顾自己玩乐,很少关心我们,她从来都没有得到我们的尊敬。”
看看,父母要想得到子女的尊敬,这个种子你要早早就播下去啊!这个尊敬,它不是物质,可以买,可以要,你怎么也要不来的,因为它是无价的。它完全是靠父母自己修炼得来的,是求不来的,更不可能用命令得来。你每天责怪孩子不尊敬你,想方设法要求孩子尊敬你,有用吗?你靠要,靠怪,想得到子女的尊敬,这已经就是一个错了。所以,你倘若得不到,都不要埋怨、责怪子女不孝,而要好好找找自身的原因。就是你身为父母,你的所作所为,你的德行是否值得子女的尊敬啊?
《道德经》第16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人要不断地修炼自己的心境,使之达到虚无的极端境界,固守宁静达到厚重忠实。在万物的生长发展中,我用虚静之境界去观察万物的发展变化规律。万物都向其初始状态回归,回归到初始状态叫做静,静叫做天道所归的命。回复其生命历程是宇宙永恒法则,明了宇宙永恒法则叫做明智,不明了宇宙永恒法则,轻举妄动就会招致祸患。
特点之二:不争。《道德经》第8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夫唯不争,故无尤。”最高的德行就如水的品德。水滋润养育而不和万物争名夺利,水身居众人所厌恶的卑下垢浊的位置,所以水最接近于道。水最高的品德就是“不争”,“不居功”。让人钦佩的是,它根本连“争与不争”的观念都没有,当然它更没有“功”的观念了。它永远是那样哗哗哗哗,永不停息,牛羊要喝它给,凶猛的狮子要喝,它也给;人类要用它来灌溉田庄它义不容辞,就算你把那化工毒素排进它里面,它也帮你带走,饭店流不完的油污它也默默接纳,所以,水是最接近于道的。也正因为它完全不争,所以它没有过失,没有遗憾,它才能永久地存在下去。父母要修炼自己的德行像水一样高尚,它是最无私的。
特点之三:无私。《道德经》第7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生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生而且永久,是因为天地顺应自然而生存并且不是单纯为自己而生,所以能长生。圣人谦虚谦让退身于别人后面反而能居前列,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正是由于他不自私,所以反而能保全他自己。
人常说母爱是最伟大的,这也许是一种天性,人类有,就连动物都有,尤其是母性的动物。你看,最普通的母鸡,它几乎没有什么攻击力,可是,当它在孵小鸡时,可就不一样了。倘若野猫想去偷蛋,这鸡妈妈就会竖起翅膀,立起爪子,眼神透着杀气,那尖嘴拼命往野猫身上啄,仿佛要吃了它,那野猫平时很凶悍,此时却像胆小的老鼠,吓坏了,缩着身体就逃跑了。人类的母亲就更不用说了,为了保护孩子,她可以付出生命。你看,一位母亲为了救车下的小女儿,居然只身扛起一辆近两吨的汽车一角,用脚把女儿救了出来。这就是母爱的潜能。
那么,既然爱是这么伟大,为何还有那么多的孩子不感恩,甚至恨父母呢?因为那种伟大的爱是表现在父母对孩子的安全保护上,那种爱是纯净的;可在此之外呢,很多父母的爱就掺进了杂质。比如把养育子女当成是一种大功劳,把培养子女当作是一种大投资,那么他们的原始动机就错了。这样的爱是有目的性的,以获得功利为目标,动机就不纯了。这种爱是自私的,更多的是为了你自己,倘若子女达不到,或是达到了却不回报给你,你就会大失所望,憎恨子女是白眼儿狼,你的投资失败是一种必然,因为那根本就不应该是投资,而应该是真爱。
把养子女当投资是一种自私,向子女要功劳也是一种自私。当然大部分父母不愿意承认这一点,因为他们始终认为,自己花血本培养孩子,就是希望孩子出人头地,过上好日子。然而,就是因为这样的一种观念,才造成了社会人群普遍的自私,而且是一种大自私。很明显,因为他们追求的只是“一己私利”,他们眼里只有自己和孩子,他们的孩子呢,心里只有自己。那么,他们的心里容量是极为狭窄的,只装得下自己这几个人而已。这样的人格局太小了,狭隘的人是讲不出来大格局的话的,更别想做出什么大事了。所以,看他们顶多是教出一个自私,任性,狭窄的俗物,非但不会有什么大成就,还会一生艰难,坎坷不断,因为只会为自己着想的人,必定也没有人愿意为她着想。所以,父母的格局大,孩子的格局才会大;父母的格局小,孩子的心胸就会缩得更小。你的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思想有多远,你就能走多远。为人父母,赶紧醒悟,做好表率。
真正伟大的父母之爱是纯洁的,高尚的,无私的爱。就像前面我们说到的那位永远看不到她睡觉的母亲,她对子女的爱就是最伟大的爱。她没有文化,可她为子女奉献一生,都是心甘情愿,无怨无悔的,没有人叫她怎么做,她觉得就应该这么做。她只盼着子女生活得好,都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事实上,她的子女非但个个生活得好,而且还为社会人群贡献着一份力量。这是他们把从母亲身上学到的无私,进一步地扩大到了对人类的无私。
而天下的父母真正要培养的就是让孩子拥有这样的美德,什么都不需要比,假如你一定要拿他跟别人比,就看品德修养。因为,人这一生,最终要比的,就是品德修养;最终能比的,也只是品德修养。至于其它,没法比了,因为最终都是一样的,都归于零了你还比什么。所以老子说:“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言行不离道的人能够长久,躯体虽死而精神永存的人是真正长寿的。人是可以做到长生久视,死而不亡的。那就要不断发扬道的美德,发挥道的作用。人类最高的价值就是——为人群社会造福。因为我们都是人群的一部分,假如我们每一个人都尽自己的力量,做出一份贡献,那全世界50多亿的人团结起来就是无比的价值。这样的正能量是能够感动上天的,因为这是人类的大同,就能协助道在天地之间更好地运行,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大和谐。(徐清照周丽)